第70章:李靖、萧瑀回京70(1 / 2)

陈平安的一个‘五年规划’是真的给李世民找到了一个治国理政的最佳方式。

李世民并非是不知道该如何治理大唐天下,如何建立一个大唐盛世。

只是因为出现了陈平安这么一个变数之后,很多东西也就随之改变。

最起码,李世民已经打开了一扇大门。

虽然没有亲自去千年之后见到那花花世界,却也通过陈平安之口,了解太多太多知识点。

以李世民的能力、心智,岂会一点儿影响也没有?

当下,李世民就已经算是赞同了陈平安所说的‘五年规划’,“好一个‘五年规划’,此法乃良策也!”

李世民的脑海里面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想法,然后稳定了心神,平复了心情,问道:“陈卿,你所言,建立科学院,需要时机成熟才可,朕问你,如何才算是时机成熟?”

很显然,五年规划是五年规划,科学院是科学院。

李世民还是拎得清楚,或者说,心中对于那个科学发展的路,有了一些执念。

陈平安回道:“陛下,臣以为,最起码需要让天下万民在不担忧吃饱穿暖之后,在大唐盛世来临,不担心外敌虎视眈眈,也不担心世家门阀之别,科举取士也已经让天下学子享受到利益。”

“当臣造出来的物件,慢慢地深入人心,提高了朝野上下官吏、天下万民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工匠之道带来的便利之后,就算是我们不建立科学院,也会有更多的工匠主动去创新、创造。”

李世民听完,低眼沉思。

陈平安又道:“陛下且放心,臣从未忘记要以科学强国,兴盛大唐之志。”

“只是如今儒学深入人心,想要直接改变人的观念,是不可能的事情。”

“人的成见就好似一座大山,轻易搬不走。”

“想要改变他们的观念,那就要让他们自己真正感受到科学之道的便利。”

“如此一来,才会慢慢地接受,并且对其产生兴趣,还有大部分人能够因此而获得利益,获得立身之本,才算是时机成熟。”

李世民抬眼,真诚地说道:“如此看来,确实是朕心急,未曾深思熟虑,倒是让你被弹劾了。”

陈平安连忙抱拳道:“为陛下分忧,本就是臣应该做的事情。”

面对这样一位能虚心纳谏,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主动承认,并不会死要面子,为难臣子的帝王,已经是非常难得了啊。

李世民不免又是一番称赞,然后挥手让陈平安回去。

不过一会儿。

高士廉被郭安带进太极宫。

“士廉,朕有一问,如何才能使大唐于五年之内可北伐突厥,一雪前耻呢?”

高士廉还以为自己这时候被李世民召见,为的还是建立科学院的事情。

谁知道,一见面,李世民就问了这么一句不相干的话。

但是,又一想。

李世民可能是在含沙射影,必然是先起一个头,再议论科学院。

如此,便要小心应对了。

高士廉施礼回道:“陛下,臣闻天地之间,国家为重;乾坤之内,民心难违。自古以来,国运盛衰系于君王之心,治乱安危悬于朝廷之上。今日我大唐外患未弭,内忧未定,百姓嗷嗷待哺,士卒筋疲力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