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两重天123(1 / 2)

10月初,锦衣卫传来了南方的消息。许多地方官员已经开始背地里偷偷给汪直、张懋下绊子了。

张懋派人给云南总兵官黔国公沐琮送信,刚刚收到回信,信中沐琮答应了自云南出兵,走当年南征老路线,两路夹击安南。

张懋读着信满心欢喜,督粮官来报:军中粮草有些不足。细问情况,说是后方粮食一直在运,就是征发民夫多有逃役,粮道时断时续。

督粮官可怜巴巴地看张懋脸色,大气不敢喘,生怕这位国公爷学曹孟德来个“借汝人头一用”,拿自己的脑袋来平息军中愤怒。

好在张懋有底线,明白这事怨不得督粮官,他沉思片刻问左右:“汪提督何在?”

“回广西招纳瑶民士卒去了。”

“几日回来?”

手下人心里没准,不敢答话。吴梦达插话道:“汪提督行踪不定,等他回来不知道啥时候。大帅何不写封信派西厂的番子送过去。”

张懋没本事处置后方拖后腿的文官,他只能找汪直帮忙。于是找来军中留守的西厂番子,将写好的书信给他们,特意吩咐道:“时不我待,要快!”

番子神情严肃,收好信,匆匆离开镇南关去找汪直。

大帐之中众将散去。

张懋对着吴梦达发牢骚:“这些狗日的文官吃了熊心豹子胆啊,敢断我的粮!他们这么干有啥好处?不是损人不利己吗?”

吴梦达不是文官,也不知道文官们图的啥,眼珠一转,说道:“也许我们武将倒霉,就是他们最大的好处。”

这本是随口说出的无心之言,但张懋闻言却大有所悟。他闭着眼睛回思自土木堡以来的许多往事,忽然开口道:

“确实如此。自当年土木堡一役后,我们武勋好像渐渐被文官们捆住了手脚,如在笼中!”

吴梦达想起在家的时候被老爹天天念叨的一些事,也愤然附和道:“这些文官们就他妈喜欢干这种屁事,据说当年土木堡大军仓促撤退就是因为军中断粮......”

“慎言!”张懋赶紧喝止,“有些话不能乱说。小心御史们把你弹劾成一坨狗屎。”

吴梦达慨然道:“这些文官还得汪提督来治。看着他们顶着乌纱帽梗着脖子那副鸟样,老子真想一刀削过去。”

“汪提督其实干的是陛下让他干的事。咱们陛下别看深居大内不出,心里明镜一般,借着汪直在从文官手里收权力呢。”

张懋面朝北方双手一拱,口中道:“陛下圣明。”

吴梦达也赶紧面北拱手行礼,放下手嘻嘻笑道:“看来我们武勋和太监才是一家人。”

张懋跟着笑了两声,随即收敛笑容,脸色转而更加难看,只因军中现在有比缺粮更加危急的事。

此次南下的几万精锐大部分是北方人,来到又热又潮的南方,士卒不适应气候,多有生病的。更令人心忧的是:才半个多月,军中战马已经病倒了一半!

明军敢以5万精锐威压安南,只因军士训练有素,器械精良,最大的优势还在于战马。

南方战马以滇马为主,生得瘦小精干,好比一匹强化的驴子,走山道自然如鱼得水,上阵冲锋却差了点意思。

此次南征本来计划好的:决战之时北方骑兵高头大马列阵一冲,安南那些骑驴子的必然正面崩溃。

现在马匹病倒了还怎么冲?

张懋到底世代将门,以家传兵法治军,十分了得。他咬紧牙关在镇南关苦苦支撑,整顿军队,只等西北边云南方向一出兵,自己立刻率军南下两路夹击。

汪直不像张懋那么惨,他在广西瑶寨意气风发。他的际遇跟张懋对比明显,堪称冰火两重天。

大热天里,他不怕热,身穿华丽的丝绸蟒袍,带着西厂番子荣归故里。看着众乡亲嫉妒羡慕恨的热烈眼神,汪直的心里好比三伏天吃了块冰西瓜。

美滋滋!

他以瑶民的身份现身说法,不单许多瑶民被他说动,更有许多其他族的狼兵也闻风而来。汪直在一大群土司首领面前侃侃而谈:

“诸位,阿哥我混得咋样你们都长了眼睛看见了。咱不说废话,不说虚的,这一次,跟着大明朝去搞安南,就是给大家分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