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顾全大局!(2 / 2)

陶敬昭又将殷殷目光投向在场其他人,神色焦急的恳求他们都帮着劝劝杨濛;若还这般僵持下去,就真要耽搁吉时的。

吉时是以时辰算,一个时辰相当于后世的两个小时,在此之内都算的,否则还真耗不起。

事实上,已经快耗不起了。

见陶敬昭都急成这个样子了,片刻之后,便有人上前充起了和事佬,劝起杨濛来;接着,上前劝说的人越来越多。

就是这样的,当两方利益无法调和时,那只能牺牲掉弱者一方的利益;现在的杨濛相比于徐知训,无疑就是弱者。其实也可以说现在的杨家相比于徐家,是弱势的一方。

杨濛依然紧紧握着杠头,不为所动。

众人便继续耐心劝说,抛出一顶顶“顾全大局”,“高风亮节”之类的高帽子;徐知训瞧在眼里,忍不住得意微笑。

看来,咱徐家才是吴地真正的第一权势之家!

“公子,既然大伙儿都这般说,你就别固执了,听大伙一回吧!”最后,连蒋延徽也熬不住了,上前劝慰起来。

杨濛瞟了他一眼,又看向一直没有任何表示的严可求,李俨等人;忽然间他又看见了那位今日才进府,但一直偷偷打量他的六旬华服老者;老者见他望向自己,竟轻轻颌了颌首,似乎在示意他见好就收。

杨濛心领神会,暗自盘算。

“公子,公子……”吕师造正还努力劝着,忽见杨濛叹了口气,竟主动放下杠头,朝众人拱拱手,朗声道:“既然各位叔叔伯伯,哥哥们都这般劝我,我杨濛岂能不听你们的。行,咱这抬棺的活就让给徐大公子吧!”说着,放开杠头,站到一边,还颇有风度的朝徐知训一延手,“徐大公子,请吧!”

“太好了,公子果然顾全大局,高风亮节啊!”众人大喜,纷纷长舒一口气,心中的那块大石头总算也都落了地;陶氏兄弟更是如释重负,眼神充满了对杨濛的感激。

徐知训自是得意非凡,一副当仁不让的架势,站到杨濛先前的位置上。

怎知,站好方位后,这厮又觉得位置有些靠后,要求和朱瑾换位,与陶敬昭并列为左右杠首;都这个时候了,朱瑾也只得依了他。

“起棺啰!”

随着一声吆喝,几经波折后,陶雅的灵柩终于被抬起;在整震耳欲聋的哀乐和鞭炮声中,陶敬宣扶灵,十二人的抬棺队伍沿着曲曲折折的回廊,穿过一座座庭院厅堂,缓缓出了陶宅。

下了大门台阶,便由从牙兵中挑选出来的十二名健壮之士替过,抬上一辆阔大的由四匹马拉着的无篷马车,马车启动,拉着灵柩朝城东门方向而去。

陶雅作为儒家子弟,一生践行以战止战,匡世济民的理念,遵照其遗嘱,整个葬礼并未出现僧侣道士的身影,也没有做什么法事;送葬队伍都是各方前来奔丧的人群。

但城中许多百姓也自发加入到送葬队伍中;一条由数百牙兵开道,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尾的庞大送葬队伍,沿着街心出了歙州城东门,朝事先已经挖选好的,距离城郭十来里的芭蕉岭墓地而去。

出于感激心理,陶敬昭特意给杨濛安排持丧旌的显著位置,杨濛二话没说,欣然接受。

刚出城门,徐知训便迫不及待的乘上马,从袖中摸出一把乌金折扇,刷的耍开,呼呼呼的狂扇起来;一名随从见状,慌忙取下随身携带的一把大伞,呼的撑开,一路小跑着为主人遮阳。

日头酷烈,一些人也开始换乘马匹,一些上了年纪的干脆就上了马车。

徐知训这厮自认完美的完成父亲徐温的叮嘱,不仅打压杨濛,还出尽风头,心情自是极为舒畅,一路上和人指点风物,谈笑风生,一副轻松愉悦之态。

殊不知,在刚才这场与杨濛的正面交锋中,败的是他自己。

一个半时辰后,送葬队伍终于抵达芭蕉岭下;此时,已是夕阳西衔,晚霞漫天了。

再由那十二名健壮之士将灵柩抬下,沿着一条林荫山路朝岭顶而去;坡度约十五度,高度约一二十丈的岭顶上的一片芭蕉林中掩映着一座庄严气派的陵园,两排间隔一两丈的石像石兽沿着陵园一直延伸到岭脚下,这些是在两年前就已竣工的。

当初陶雅婉拒武昌军节度使一职,除了当地百姓挽留,陵园已经建好也是重要原因。

至于墓穴,则是根据其过世的日期时辰,用罗盘测算过后才抢时间挖建的;之前只是圈定了墓穴大致范围。

奔丧队伍一部分尾随灵柩上山,一部分则没有上山;而自发送葬的百姓则全部自觉留在了山底。

徐知训下马,跟着上了山顶,觉得好生疲惫,便走到一处林荫,寻块石头坐了,脱了孝服,扯了孝巾,吩咐将半路上遣人回城买的一颗西瓜切了,捧着一大块狼吞虎咽的吃起来,一边吃,一边还嚷着:“娘的,这鬼天气,真热死老子了!”

一名随从见状,连忙用折扇帮他呼哧呼哧扇起了风。

正吃着嚷着,忽然只听附近传来一声惊天动地的嚎哭声,“外公啊,外公!”

“想你英雄一时,今个儿就这般走了,当年纵横淮南,赫赫有名的三十六英雄又折一英雄啊,我大吴又失一擎天柱石也!

外孙儿,这心里真是痛彻心扉呀!

外公啊,外公……”

徐知训大吃一惊,连忙起身,奔出林荫,抬头一望,顿时恼怒骂道:“啐,这个杨濛,还真是没完没了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