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 2)

“没事儿。我之前已经帮他们拍过一次,这次来的也都算是我的老熟人了吧。我看了他们的初步计划,不是很耗费时间。就是佳韵的那个广告……”

“再往后推一个月吧,我跟他们老板认识,好说。反正这两个月大家都在歇。“

”行,“梁牧也爽快道,”那我就跟郑总说了。“

黎向晚那边响了一声,像是打火机点火的声音,惹得梁牧也也想抽根烟。把烟点着了,她问:“就这么不想回家?”

梁牧也家里那些三长两短的事儿她一直知道,早在当初梁牧也找她,问当时加入工作室的邀约还作不作数的时候,他就没隐瞒过自己的来意。只不过,后来他们彼此加深了解,做成了朋友。

“还真让你说中了,现在确实没在我爸家。”

“出去逍遥了?现在你那边挺晚的了吧。在酒店?”

梁牧也这才说:“哪儿啊,是送朋友去一个地方。“

黎向晚没说话,他就继续说:“怎么说呢,是我朋友的朋友滑雪的时候出了点事,他要去帮个忙,但他刚刚喝过酒。我俩晚上一起吃的饭,我没喝酒,就开车送他。”

黎向晚在听筒那边吸了一口烟,挑着重点问:“你的朋友?”

“是教练,也算是朋友。最近我跟他学滑雪。单板,不是双板。”

黎向晚笑了一声。她不但第六感很准,还很了解梁牧也。“梁牧也,你这个朋友,长得漂亮不?你这进展倒是挺快的啊。”

“快什么快,我是一个人在酒店。”梁牧也跟她调侃了两句,才把电话给挂上。

他没正面回答,可确实一直在想黎向晚刚刚的问题。池羽漂亮不?当然是不漂亮。梁牧也好歹也是拍了这么多年人像摄影,他比别人都善于观察,早就注意到他眼角有个明显的疤痕,得有两指宽,月牙形状。他不说话的时候总是面无表情,甚至有点凶巴巴的。

入夜之后,梁牧也竟然有些睡不着觉,便拿出手机想搜雪崩救援的新闻。搜救还在进行时,结果当然是什么也没搜到。他刚刚和池羽在密闭空间内共处了接近两个小时,刚刚下车的时候,也难免被对方的情绪感染到,稍微有点焦急。

池羽下车的时候拿走了一块雪板,是他车上唯一一块分离板。外行如梁牧也,也猜到了他用这块板的意图。如果ski patrol同意他跟着上去,他就穿分离板。单板滑着帅气,可面对后山复杂的地形,还是可单可双的分离板更为合适。

白天发生雪崩的后山道外区域是危险的,在这黑漆漆一片的夜里,他去不太安全的道外野雪区域帮着找人,又何尝不是。

可他却不太担心池羽的安危。也许是第一次摔前刃之后池羽把他的头盔按在怀里那一刻,也许是他低头给他绑鞋带的时候,他印象里的池羽总是很有力气,做事情坚定且坚决。梁牧也想到那天程洋跟自己说,喜欢池羽是因为他内向、腼腆、帅气。可梁牧也却觉得,通过这几次相处,他倒是看到了另外一个池羽。那个人大胆、顽固、又有些神经质,可眼神永远是火热的,里面像有个燃烧着的小宇宙。

他是靠着一种非常危险的直觉在做出这样的判断,可他就是不担心池羽。他知道他一定会回来。

作者有话说:

Per aspera ad astra。拉丁谚语。“循此苦旅,以达星辰。”是传播最广的一种翻译。

其实是很中二的一句话哈哈:)

第16章 457 kHz

清晨六点,海拔近八千英尺之上的黑梳山树木稀少,疾风呼啸,阵阵飘雪。池羽伸出右手,调整了一下助听器的位置。

他第一次接触到滑雪是五岁的时候。父亲池勉是个大学教授,去蒙特利尔做访问学者那一年,因为一段露水情缘,有了池羽。池羽没见过自己的母亲,听他父亲说她是舞蹈学院的。当时,她似乎期待着是个女儿。孩子哇哇啼哭的时候才发现,并不如她所愿。至于母亲是谁,叫什么,她的离开是一时起意还是早有安排,池羽并不清楚。

整个少年时期,他都在执着于寻找他母亲。他学生时代所有跟“家庭”有关的创意作业都致力于此,并且态度固执地有些愚笨。池勉和他讲不通道理,甚至他都请不进去自己说话,池勉吼他骂他,撕他作业本多少次都不管用。

池勉从没打过池羽。相反,他自认为是慈父。因为池羽的出生,池勉放弃了国内的邀请,而是接了加拿大的教职,一待就是十年。

五岁那年,池勉和学校的同事们去特伦勃朗滑雪。没人在家照看池羽,池勉临行前才决定带他一起,可池羽遇到雪山就好像是鱼一跃入水,显出了惊人的天赋。

因为池羽孩童时期话非常少,池勉其实一直怀疑自己儿子有自闭倾向。可看到他在冬令营的表现以后,他彻底打消了这些顾虑。他和一群单板双板的小朋友从山上大闹到山脚,一直都在说笑,扔雪球、打雪仗,做trick。回家前那天晚上,他因为舍不得一个叫Max的好朋友,还拽着他的衣角大哭了一场。

之后池羽便求着他送自己回雪场。可滑雪是何等昂贵的项目,池勉起初不以为然,只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三分钟热乎劲儿,很快就会过去。从冬令营回来以后的池羽好像着了魔,把自己用旧了的滑板拆了轮子和板桥,又用防水强力胶带把靴子捆在板子上,自己做了个简易雪板。蒙村冬雪之后,他就从池勉后院的雪坡往下滑,一个人能从天亮玩到天黑。

可这简易雪板到底是出自一个五六岁孩子之手。终于有一天,胶带断了,池羽从山坡上摔下来,摔断了鼻梁骨,侧脸也被地上的树枝边缘划出来个大口子,得有两指宽。

池勉刚从学校回到家,就看到池羽垂着手坐在家里等,一边脸安静乖巧,另一边脸凶神恶煞,从太阳穴呼哧呼哧流着血。

当时送到急诊,医生们给他缝好了针,又做了一系列检查。结果显示,他的眼睛没有任何问题,可医生们敏锐地发现,池羽有着先天听力障碍,右耳只有正常人听力的百分之三十左右,而他之前竟然从未被确诊过。一瞬间,一切都解释得通了。

第二年,池羽就成功回到了特伦勃朗的滑雪冬令营。六岁的他第一次戴上助听器,世界对他来说,有了不同的波动、节奏和鼓点。他可以清楚地用双耳听见特伦勃朗雪夜树林中疾速穿过的风。

惠斯勒的两座大山,惠斯勒山和黑梳山,地理位置上是紧紧相连的。两山之中,惠斯勒的地形更加齐全,适合新手的雪道更多一些,而黑梳山直降的雪道较多,相比起来更适合高级滑手。池羽给新手上课总会去惠斯勒山,而自己滑则多在黑梳山expert only(仅限专业高手)的钻石双黑区域。

赶到救援中心后,负责救援的专业人员并没有让他连夜上山。甚至,他们自己也没有夜间上山救援的打算。这也在他的预料之中。这是理智的决定,夜里能见度太低,直升机什么也看不到,二次甚至三次雪崩的风险都无法评估。道外救援首先要保证救援队伍自身的安全,何况池羽还是个编外人员。

他在山脚值班人员的小木屋里面窝了一夜没合眼睛,酒醒得差不多,还被冻得精神抖擞,几个小时就这样熬过来了。天刚蒙蒙亮的时候,终于有人打印了一张免责书给他,一脸抱歉地说,例行公事,上面要求的。他也知道是什么意思,看都没看,就签上自己的大名,然后抄上板子,跟着救援队上山。

黑梳山一侧有多个“Gem Bowls(宝石碗)”,都是钻石双黑区域,一个接一个的悬崖,是自由式高手聚集之地。昨天分别之前,高逸曾跟自己说要去滑Garnet Bowl(石榴石碗)。下午一点的时候,也有雪友在附近的缆车高点看到过高逸。

池羽对于宝石碗一带的地形十分熟悉,这里各个野雪路段的地貌,他几乎在各种各样天气状况和全年各个季节的时候都见识过。他们拿着调好频率的信号接收器在石榴石碗找了半小时后无果,池羽立刻想到,也许是高逸站在石榴石碗的起点,想挑战一下蓝宝石碗。

所以,搜救队随后又进入蓝宝石碗。

蓝宝石碗是整个惠斯勒最难进入的自由式滑雪区域之一,入口处悬崖直降数十米,暴露程度更大,雪崩的风险也相对更高。池羽自己在这边滑了两年,也听说过一次二级雪崩事件。

早晨七点四十,其中一名救援人员手持的信号收发器发出了“哔哔”的声音,所有人精神都为之一振。随后,他们在碗底,找到了失温的高逸。他坐在一颗歪脖树旁边,亮橙色的雪崩救援气囊已经弹出,给救援队提供了极佳的视觉参考——很可能就是这个气囊救了他一条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