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初次交锋30(1 / 1)

别看孙皓时不时一阵犯二,心中一统江山的豪情壮志可从未泯灭。还是那句话,‘天命在我’,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两年的晋吴形势对比,虽然晋国无论在地域人口还是经济军事方面都比吴国要强,但晋国却没有任何举动,好像也不能把东吴怎么样。孙皓觉得,吴国应该尝试当年西蜀诸葛亮的策略,主动打出去,试探对方实力的同时,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姿态,这样才能将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听说司马炎又开始进入新一轮丧期了,那就趁你病,要你命。正好孙皓在昭明宫也住舒服了,想出来活动活动了。吴宝鼎三年(公元268年)十月,孙皓亲率大军出建业后屯驻于东关(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命左大司马施绩率兵三万攻打晋国的江夏郡,命右丞相万彧领兵一万五千攻击襄阳。

施绩是前东吴名将朱然之子,但为什么施绩不姓朱呢?因为其父朱然本不姓朱,而姓施,名施然。施然是东吴元老朱治的外甥,是朱治姐姐的儿子,生父姓施。朱治当年没有子嗣,便过继了姐姐的这个儿子为嗣,因此施然改姓朱,名朱然。朱治去世后,朱然曾请求朝廷改回本姓施,但孙权不允。等到朱然又去世后,施绩终于在吴帝孙亮时期回归本姓,史料中出现的朱绩、施绩其实是一个人。施绩不仅回归了父亲的本姓,更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施绩是吴国中后期的主要将领,征战四方,最后做到上大将军、左大司马的军职,这已经是武职中最高级别了。而右丞相万彧则是靠拍马屁起家的,当初孙皓做乌程侯时,万彧正好为乌程令,没少向孙皓献殷勤。万彧在吴主孙休去世后力荐孙皓继位,因拥立有功,万彧一路升迁至右丞相,现正镇守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地区)。但万彧不具备军事才干,孙皓令其出镇地方也就罢了,这次又让他领兵攻击晋国重镇襄阳,实在有些赶鸭子上架的味道。江夏、襄阳两地均属荆州,晋国的荆州刺史此时正是胡烈。胡烈是曹魏前车骑将军胡遵之子,镇军大将军胡奋的弟弟。伐蜀战役中,胡烈挑动军士对抗钟会谋反,密令其子胡渊率兵攻杀钟会,立下大功。现在面对两路吴军来攻,胡烈丝毫不惧,与后将军田章分兵抵御。田章也是在伐蜀战役中立有军功之人,曾奉钟会的命令与邓艾一道攻取江油。为了震慑吴军,司马炎又命义阳王司马望统领中军步骑二万人驻扎于龙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以为胡烈声援。结果司马望还未到龙陂,两路吴军便被分别击败,施绩、万彧的兵马已经退却,于是司马望便领兵返回京城。孙皓一看,这他妈吴军也太不堪一击了,万彧不行,施绩可是名将啊,怎么也败了?孙皓恼羞成怒,岂能善罢甘休。十一月,孙皓又命右大司马老将丁奉及右将军诸葛靓从芍陂(今安徽寿县南部)起兵,攻打合肥新城。但合肥新城固若金汤,丁奉、诸葛靓被镇守淮南的安东将军、汝阴王司马骏击退。一个左大司马施绩、一个右大司马丁奉双双败北,孙皓一下就傻眼了,这怎么左右都不灵呢?不是’天命在我‘吗?公元268年中,晋、吴两国在中原地区发生的军事冲突是晋朝建立后首次与吴国的正面交锋,也是吴国对晋国首次做出的军事试探,结果以东吴的失败而告终。其实,孙皓的失败不仅反映在中原地区,在吴国的大后方交州同样遭受挫折。

当初曹魏灭蜀之后,吴国交州交趾郡吏吕兴杀掉太守,举郡投降。同样已投降曹魏,被司马昭任命为南中都督的蜀中名将霍弋表奏手下将领爨谷为交趾太守,于是爨谷率牙门将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熊、李松、王素等人进入交州支援反抗东吴的吕兴。也就是说,这是一批前蜀国将领奉命前来收取交州。当时,吴国的交州下辖七个郡,即交趾郡、九真郡、合浦郡、郁林郡、苍梧郡、高凉郡及南海郡,地理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吴国一看交州要乱,连忙将交州原有的七个郡划分出苍梧、郁林、高凉、南海四个郡另立为广州,用以切割发生动乱的交州其它各郡。(如图)

然而,爨谷的人马还未到达交趾,刚刚降魏的吕兴已被手下功曹李统杀害。待爨谷抵达交趾后,一面准备收取交州其它各郡,一面着手安抚交趾当地民众,但不久爨谷病逝。晋国建立后,朝廷又任命前蜀国名将马忠之子马融接替交趾太守一职,结果马融也很快病逝,霍弋于是又推荐手下将领杨稷接任交趾太守,加绥远将军。杨稷率军很快平定了交趾,并准备以交趾郡为大本营继续收服其它各郡。吴国的交州刺史刘俊这下坐不住了,交州已经划出去四个郡了,剩下的三个郡还被晋国占了一个,老子眼瞅着就没地盘了,这还得了。刘俊立即与东吴前部督修则统兵向杨稷发起攻击,结果三次攻击三次失败,刘俊不但没有夺回已经丢失的交趾郡,还把九真、郁林两郡也丢了。吴宝鼎三年(公元268年),也就是孙皓攻伐中原均告失败的同一年,杨稷派遣将军毛炅、董元等人进攻交州合浦郡,双方在古城(今广西北海)大战,吴军大败,交州刺史刘俊战死,前部督修则为毛炅亲手斩杀。战后,杨稷表奏毛炅为郁林太守、董元为九真太守。现在,吴国的交州基本全部丢失,只剩下部分吴军龟缩在合浦郡的沿海地带。另外,已属广州的郁林郡也丢了。完了,交州七个郡,吴国差不多丢了四个,一半归了晋国,东吴后院的这把火烧得实在太大。孙皓简直气疯了,戾气一上来他又想杀人,可杀谁呀?交州能战的都战死了,再杀剩下的,那谁来守广州啊?加上孙皓攻打中原又刚刚失利,所有的不如意全都赶一块儿了。孙皓这人神经质不假,可并不糊涂。他明白,现在各方战场均告失利,吴军士气低落,自己不是发狠斗勇的时候,只得先咽下这口气,等待时机收复交州。于是,孙皓一面令中原败退下来的吴军抓紧休整,一面令广州方面加强防守,绝不能让晋国从南部沿海地带包抄东吴。

吴国全面败退,但晋国也没有急于冒进。正如司马炎所说,吴国力量有限,难以有所作为。为什么司马炎没有挟各战场获胜之威进而攻取江南之地呢?因为司马炎并不认为现在攻取吴国的时机已经成熟,虽然年中的各项战事以胜利告终,但却是东吴主动发起的进攻,战事基本发生在晋国境内,而吴国内部的实力究竟如何还需进一步了解。另外还有一点,司马炎对晋国谋取天下的整体部署还没有全部完成,在政治和军事上还需要进一步统筹安排。

晋泰始五年(公元269年)二月,晋国以雍州陇右五个郡以及凉州的金城郡、梁州的阴平郡共七个郡重新组成一个新的州-秦州,治所在冀城(今甘肃甘谷县),任命原荆州刺史胡烈为首任秦州刺史。当初,邓艾在平定蜀地之后将招降的数万鲜卑部族安置在了雍凉之地,也就是现在的秦州地区。晋国朝廷担心河西地区胡汉杂居的局面日久会生出祸患,干扰未来的伐吴大计,所以调任在蜀陇一带素有威名的胡烈岀掌秦州,实行镇抚。而胡烈的荆州刺史一职由现任尚书左仆射的羊祜接任,羊祜总督荆州诸军事,镇守于襄阳(今湖北襄阳)。司马炎又命征东大将军卫瓘出任青州刺史,总督青州诸军事,镇守临淄(今山东淄博);再命东莞王司马伷出任镇东大将军、假节、总督徐州诸军事,镇守于下邳(今江苏徐州睢宁县)。这里的东莞是指隶属徐州的东莞郡,即今天的山东沂水县地区。司马炎安排的这几位可都是重量级人物,司马伷是司马懿的第三子,伏夫人所生,是司马昭的异母弟,司马炎的叔叔。正始年间,司马伷担任宁朔将军,负责看守邺城的曹魏宗室。甘露年间,司马伷任宫内屯骑校尉,亲眼目睹了魏帝曹髦被杀。后司马伷历任右将军、兖州刺史、征虏将军等职,司马炎登基后,封司马伷东莞郡王,后来又改封琅琊王。而卫瓘在灭蜀之战后擒邓艾、平钟会,更是为司马氏的统治立下赫赫之功。司马炎受禅登基后,卫瓘进爵菑阳县公。不过最受司马炎器重的却是羊祜。羊祜出身泰山羊氏,家族世代为两千石的官员,父亲羊衜曾任职曹魏上党太守。羊祜是东汉大儒蔡邕的外孙,才女蔡文姬的外甥。羊祜的姐姐羊徽瑜是司马师的第三任夫人,后被封为景献皇后。由此可见,羊祜背景雄厚,本人又博学多才,长于论辩,对事物有先见之明,同时还能保持做人低调,因而深受司马氏的赏识。司马炎受禅称帝后,羊祜因扶立有功,晋封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受封郡公。但羊祜坚辞公爵爵位,因为当时的贾充、裴秀等人都是名高望重之人,羊祜不想名位比这些人高,便一再表示谦让。后司马炎又任命羊祜卫将军之职,同时担任尚书右仆射,还为羊祜配置了营兵。司马炎安排司马伷、卫瓘两位重臣布防于东线是为了更好地拱卫淮南这个重要的对吴前沿,但双方在淮南之地更多的是对峙和拉锯,任何一方都不太可能形成有效突破。因而司马炎更看重的是长江中上游的荆州地区,按照司马昭当初的伐吴规划,晋国要想从西川地区顺江而下攻击江南,中间的荆州地带就必须牢牢掌握,特别是长江沿岸地区,只有控制住荆州的沿江区域,才能为水路进兵提供有力保障。然而这时候,晋国占据的荆州面积还不到整个荆州的三分之一,地理位置在荆州北部,触角想要到达长江沿线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司马炎才会委任最为倚重的羊祜去经营晋国有限的荆州地盘,希图最终能够抵达江岸,为顺江伐吴打下牢固的基础。

羊祜到达荆州后,发现荆州的形势并不稳固。不但百姓的生活不够安定,就连士卒的军粮供应也不够充足。于是,羊祜首先把精力放在如何开发、经营荆州方面,大力兴办教育,开办学校,安抚、招降远近之人,深得当地民心。即使对于投降过来的吴人,羊祜同样以诚相待,若吴人不适应北方生活,羊祜采取的政策则是来去自由,悉听尊便。东吴石城(今湖北钟祥)的驻军距离襄阳地界有七百余里,常常在晋吴边界进行骚扰。羊祜对此很是担心,后来竟略施巧计,令吴国撤去了石城守军。于是,羊祜这边也将戍边的士卒减半,命撤下来的人都去屯田垦荒,开垦出八百多顷良田,极大地满足了荆州地区的粮食需要。羊祜刚到荆州时,士兵的存粮支撑不过百日,数年后,荆州地区已有足够十年的粮食储备。司马炎看到羊祜将荆州地区搞得有声有色,便下诏取消了江北所有的都督建制,另外授予羊祜南中郎将的职务,如此江汉一带的晋国兵马全部归羊祜调度指挥,统一了事权。羊祜平时轻裘缓带,不穿铠甲,侍从不过十几人,闲暇时喜欢外出渔猎,处理荆州事务总能举重若轻,尽显良将名士风范。后来有人劝说羊祜,说将军都督万里,一人之安危系国家之安危,不可疏忽大意。羊祜也能愉快得接受意见,从此很少出门。

晋国的一系列部署无疑给江南的孙皓造成极大压力,昭明宫虽好,可孙皓有些越住越不踏实啊。孙皓身边有位近臣何定,以前做过孙权的仆役,虽然地位低下,却能常伴君主左右。孙皓即位时,何定就说自己是先帝旧人,请求回宫侍奉君主。孙皓便任命何定为楼下都尉,负责采买酒粮之事。这下何定得了个肥差,手中管钱了,何定开始独断专行,大捞特捞,平时在其他人面前也敢作威作福。何定善于谗言媚上,孙皓对他是越来越信任。陆凯任左丞相后,发现何定谄媚奸巧,受宠专权,便当面指责何定说:“你看看前后侍奉君主、祸乱国家之人,有哪个能寿终正寝的?你怎敢专做奸邪之事,堵塞君主圣听却不知悔改吗?若再不悔改,恐怕会有不测之祸的。”何定听后当然不知悔改,心中忌恨陆凯的同时,想着找机会怎样中伤陆凯。陆凯一身正气,公忠体国,每每上疏直言国事,忠恳之情发自肺腑,对于宵小之徒根本不屑一顾。孙皓也明白像陆凯这样的老臣都是为了国家,虽然陆凯的话很多不顺自己的意,但孙皓也没办法,对陆家这样的江南大族,孙皓可不敢胡来。公元269年,陆凯病重,孙皓派遣中书令董朝前去探望,并询问陆凯还有什么想要交待的。陆凯便道:“何定不可重用,应放其外任,不可委以国事。楼玄、贺邵、张悌、薛莹、滕修还有我的族弟陆喜、陆抗这些人,有的清白、忠诚、勤恳,有的资质优秀、才能卓越,他们都是社稷忠臣,国家栋梁。愿陛下费心留神,国事多与这些人商议,使他们各尽其职,能够查漏补缺于万一。”陆凯留言后不久即病逝,终年虚岁七十有二。

可孙皓并不把陆凯的话当回事,反而想起这些年陆凯时常直言犯谏,违逆自己的意旨。这时,何定又不失时机地跳了出来,在孙皓耳边对陆凯恶意中伤。孙皓终于按耐不住,下诏将陆凯一家迁徙至蛮荒之地建安(今福建南平市建瓯县)。陆凯一死,孙皓就放开了,于是脑子里又开始琢磨自己要干点儿什么。孙皓先是立了太子,然后又改年号,将宝鼎改为建衡。孙皓想起,现在吴国西南沿海的交州还丢着呢,这确实让孙皓寝食难安。于是就在建衡元年(公元269年)年底,孙皓派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珝、苍梧太守陶璜从荆州陆路出发,命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海路出发,令两军于合浦郡会合,共同向晋国占据交州的兵马发起攻击,要求最终收复交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