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转变(2 / 2)

……

面对朱允熥的诡辩,朱允炆只能不痛不痒的训斥两句。

他也很想嘲讽回去,可奈何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不支持他做这样的事情。

既然朱允熥服软了,这个让人不适的话题,还是早早跳过再说。

可不能让他浑水摸鱼掩人耳目,问题依旧要回答。

朱允炆冷冷开口:“三弟能言善辩,可见读书颇多,知识丰富。方才我所说元亡于暴政,三弟似乎不屑一顾,不知三弟有何高见?”

“高见谈不上。”

朱允熥摇了摇头,“其实二哥说的不算错,元朝灭亡,暴政是其中主要的原因。”

朱允炆表露出好奇:“既然暴政只是主要原因,那想必还有更为根本的原因,请三弟详细言明,好寻一寻根。”

文人骂人向来是没什么脏字的,只需要通过简单地语句组合,就能达到骂人的效果。

不着痕迹,需要一番思考才能回过味来。

朱高炽宛如一个吃瓜群众,感受着二者字里行间的碰撞,不禁大感舒畅,这才是夺嫡该有的模样啊。

看似一团和气,实际上你争我斗笑里藏刀,言语上的交锋,可远比肉体上的折磨来的酣畅淋漓。

朱允熥哪里听不懂这弦外之音,暗笑朱允炆手段太差,连反击都是这般软弱无力,只是嬉笑道:“这就为二哥寻根!”

朱允炆面皮一抽,不做回答,只是静静的看着朱允熥。

朱允熥也不在语言上去刺激朱允炆,先说起一桩旧事:

“近来我抄写《皇明祖训》,皇祖父其中有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革元朝姑息之政,治旧俗污染之徒。

姑息者,放纵也!对谁放纵?

自然是对官员的放纵!

二哥所说的暴政,也没有问题,元朝对官员放纵,导致的结果就是官员对百姓的暴政,横征暴敛,贪污腐败,无所不用其极。

百姓受到压迫,吃不饱穿不暖,自然就会造反,才有皇祖父雄才大略,布衣之身取天下!

只是这论调实在是不新鲜,二哥若只是思考到这一层,不够!”

《皇明祖训》是老朱一手主持编纂,融合了他的治国理念,是皇子皇孙的必读书目。

朱允炆自然也读过,且是精读,从中可以揣摩出老朱的意图!

但朱允炆不是个傻子,他自然不能和老朱所说完全一样,这样会显得自己很没有思考能力,只能拾人牙慧。

故此,他换一种说法,将阐述的主体,由官员变为百姓。

姑息,是对官员的姑息,是看他们横征暴敛而不加以阻止。

至于百姓,那就是赤裸裸的暴政,否则老朱身世也不会如此凄惨。

朱允熥开口,直接戳破朱允炆的理论来源,叫他面色有些难看。

只是虽说如此,朱允炆依旧不慌,他自信亡于暴政的说法,已经触及到了真正的核心。

想要在这上面推陈出新,说出更为深刻的理论,凭一个十三岁的朱允熥?

怎么可能?

他连锄头都没有摸过,这深宫内苑都没有出过,哪里知道什么民间疾苦。

朱允炆暗自冷笑,他已经摸清楚朱允熥的路数,知道他的伎俩。

无非就是先声夺人,造出声势来,然后再说一番似是而非的东西,好用诡辩出奇!

如此论调,乍听之下还有几分道理,可经不住细细思考。

长江黄河论就是诡辩路数,治理天下不用贤臣,这不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吗?

朱允炆眼中有自信的光芒闪过,在封王之路上他慢了一步,可现在,他绝不会慢!

一个势单力薄没有文人支持的朱允熥,拿什么和他斗?

靠那些武勋?

可笑!

那些武勋身处宫外,哪里能入宫闱?

真当皇祖父的旨意是假的不成?

朱允熥真要是私自去联系那些勋贵,眉来眼去交往过密,朱允炆高兴还来不及。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