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陈幸24(1 / 2)

在钱余和盛夕看来,陈幸无疑是非常“幸运”的——三人同一年出生,虽然陈幸不同班,但三人都同年参加了高考。结果钱余考到了外地的一所二本院校,盛夕选择了复读,只有陈幸考上了现在的这所重本医学院,进的本硕博连读实验班:三年本科,一年研究生预备期,接下来就步入博士阶段。钱余刚读硕士研究生,陈幸已经是博士一年级了。

陈幸的导师原本是临床肿瘤科医生,后来专职做了科研,到高校任职。因为医学理论扎实,做起学术也是得心应手——发表的文章数量多,影响因子高。再加上课题研究内容皆为癌症的发生、转移、耐药等机理,紧系民生,因此,在申请生命科学科研基金时也犹如阪上走丸,常常出手得卢。研究经费充足,所以连带着学生的补贴也水涨船高,陈幸一个月领到的补助,是钱余的4至5倍。

陈幸一路走来,看似顺风顺水,但盛夕心知肚明,陈幸之所以选择科研这条路,主要是因为家族有乳腺癌病史——陈幸小时候也是贪玩爱闹的,直到读初三那年,姥姥确诊了浸润性乳腺癌,癌灶随后发生了骨转移。自那之后,陈幸就一头扎进了书本堆里,眼镜镜片越发厚实。要不是因为她不符合报考要求,陈幸恐怕早已攻读临床医学,选择在肿瘤内科发光发热。

“小幸儿,今天休息不?”盛夕发了条微信语音,不过几分钟,就收到了通话邀请。

“找我啥事呀,小夕?”

“没事就不能找你呀。”盛夕发笑,“难得你有周末啊。”

“是啊,专程休息一天,特地口头接待你……”

盛夕担心过多打扰陈幸,便直入正题,将钱余硕博连读的事情和盘托出。

陈幸闻言,想了一会儿:“这事你问我……我好像也给不了啥建议。”陈幸略显为难,“你也知道,我选择读博,就是因为我家的病史。以前是我姥姥,现在是我家老妈子,以后就有可能轮到我。但是——钱余喜不喜欢做科研,这得问他自己了。”

“读也行,不读也行,他其实都能接受。”盛夕说,“反正他不反感读博。”

“你家钱余犹豫,是不是被实验室的师兄师姐给说怕了呀。”

“可能是的吧。”盛夕其实也不大确定,但推测应该有几分影响。

“那你听我给你分析分析……”

于是陈幸起身倒了杯水,开始和盛夕唠嗑。

钱余当初选择考研,就是为了今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如果决定读博,那么毕业后的薪酬,肯定会比硕士生拿到的工资要更上一层楼。但有所求,定有所累。要拿到这张毕业证,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做科研吧,本身就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陈幸娓娓而谈,“往简单了说,就是要全面评估你做的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是否具有可行性,有没有新意,能否申请到经费,能不能顺利做下去,最后把成果拿去投稿,有没有期刊编辑愿意接收……这每一步节点,都是一道关卡。”

这就好比开超市做生意,老板进货新商品,但该物销量会如何,尚未可知——若消费者捧场,供不应求倒是好办,积累了经营利润,再花钱补货便是;但如果商品滞销,那可否退货呢,还是等过了保质期,让商品彻底烂在商铺里?

陈幸略作停顿,喝了口白水,不免想起自己刚入实验室那会儿,师兄师姐们的戏言——大伙都是一帮有生物和医学背景的人,有时候开起玩笑来,未免少了些分寸:

“这做课题呢,就好比‘十月怀胎’——若起初选题不慎,‘误入歧途’,可能做了一段时间就无法继续,课题‘戛然而止’,宣告失败;这就像胚胎未能在子宫壁成功着床,导致‘异位妊娠’,只能‘先兆流产’,及时治疗。”

“如果开题顺利,一路披荆斩棘,自然可喜可贺。但若有意外发生,比如关键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得出相反结论,南辕北辙;又或者做了大量实验,却迟迟得不出有用的结果……此时若能及时调整思路,另辟蹊径,倒也能亡羊补牢,‘迷途知返’;可若是无法转圜,恐怕半途成果,会‘胎死腹中’,有始无终。”

“等到实验结束,成文投稿,最怕的就是文章几经辗转,都寻不到期刊愿意接收。若是有同行和你做的课题‘不幸雷同’,别人又抢先发表,你这文章该怎么发出去呢?难道就放弃几年的辛劳成果,甘心接受‘死胎不下’、‘稽留流产’的结局,功亏一篑么?恐怕只能继续深挖机理,把课题做到更深的层次,但这时间成本必然是相当巨大的……”

世人皆知,准妈妈们自怀孕到生产,仿佛到“鬼门关”走上一遭,需要产科医生作为坚实后盾,提供保障。虽说把做课题比作“身怀六甲”式的艰难险阻,实在是口无遮拦、委实过分了,但科研路上的坎坷甚多,荆棘载途,除了一些十拿九稳的项目,多数课题开展,起初就像开了个盲盒——这研究能走到哪一步,谁也不清楚。一旦决策错误,导致课题“夭折”,搭上的恐怕是整个团队几年的科研“生命”。日日辛勤劳苦,最终却徒劳无功,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而学术带头人就是课题决策者、掌舵人,虽然学生才是课题的执行者,清楚个中细枝末节,但若没有导师把控方向,保驾护航,实验室便会群龙无首,学生遇到问题,将无所适从。同样地,如果导师一味地依赖学生,对其课题放任不管,事事任由学生决定,一旦学生“行差踏错”,恐后患无穷。

“这首先就得看你导师的能力了——比如他的眼界如何,了不了解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方向,有没有想法,能不能创新。”陈幸继续说道,“这基于你做的课题有没有价值和意义,关乎实验室能否成功申请科研基金。然后就是他的领导能力——整个团队如何分工,每个学生能否独立自主完成课题……这些都需要他履行一个老师的职责,用心教导学生如何做科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