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意外来访53(1 / 2)

周六上午,实验室照常召开组会,众人却迎来了一位“访客”。

原来“来者”是一名有意向读博的硕士生——也不知这学生由何处获知,钱余是每逢周六必开组会的。因此,这学生一大早就在会议室门口候着,钱余还没到场,他已经和三位研究生聊得火热了。

钱余询问了学生的姓名,听完后他默默在脑海中搜索,将收到的邮件略作回忆,却始终没能想起这名字——原来该生并未发过邮件“自荐”,而是选择了直接“造访”。

钱余只能让他在会前进行“自我介绍”——这学生也是研究发育的,不过他用的实验材料是拟南芥。拟南芥也是一种“模式生物”,它的基因组小,个体也小,而且结实率高,十分适用于遗传实验操作,可谓“植物界的果蝇”。

钱余之所以熟悉拟南芥,是因为他曾有位研究生室友,是个植物学专业的帅小伙。帅小伙平时很健谈,经常会在宿舍和钱余唠嗑,吐槽一些糟心事:

“我醋了!”帅小伙很羡慕那些研究细胞的课题组,“你瞧人家做细胞的,这癌细胞培养几天就传一代,通常他们只花一两个星期,就能完成一整套实验。你再对比我们做拟南芥的——从播种到成苗,就得4到6周,做完这一批实验,必须要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收到种子后才能再一次播种。”

不过帅小伙也是个相当矛盾的人:

“虽然这与细胞培养相比,算是‘日久月深’,但和其它的农作物比起来,拟南芥的生长周期优势,已经相当明显了——就连我国的‘天宫二号’环游太空,人们也在舱内给拟南芥留了‘一席之地’,让它和水稻共享太空之旅,可见拟南芥在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钱余听完了学生的自我介绍,知道他从未接触过斑马鱼,便也顺势给他做了简介。

“作为‘模式生物’,斑马鱼的发育周期也不长,通常培养一两天便可形成器官,一周内可得出筛选结果,三个月大的斑马鱼可进入繁殖期。”

“但让我觉得美中不足的,便是斑马鱼的胚胎透明,幼鱼长相美丽——记得我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总有些不忍心‘下手’。其次就是斑马鱼产的卵——它们单次产卵可达两百枚以上,令人不免产生‘密集恐惧症’。”

钱余的风趣介绍,让在场的学生们都乐了乐。

于是原本的“四人会议”,多加入了一位旁听者。为了让这位“所谓的外行”能够听懂,钱余特意吩咐大伙放慢语速,尽可能地将课题背景,每一个实验的目的、结果等,都进行详细阐述,以便令听众觉得浅显易懂。

其实在钱余看来,大家从事“生命科学研究”这一行,无论探究的是动物还是植物,或者细胞、微生物,乃至病毒——都只不过是实验材料有所不同,但研究人员培养的科研思维都是相通的,实验方法、操作技术也都是类似的,科研工作者自然能触类旁通,学科间各自取长补短。

因此,对于每一位申报博士的研究生,钱余都能做到一视同仁。哪怕他们从未见过斑马鱼,只要勤能补“拙”,尽快熟悉斑马鱼的研究体系,钱余相信,他们就一定能把实验做好。更何况对于钱余而言,学生是否具备“科研想法”,才是他考量一名研究生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

组会开得相当顺利,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散会后,钱余发觉时间还早,便带着那位学生率先去了地下室。

“研究所的鱼房是各课题组共用的。”

两人做好防护,然后迈步进入了鱼房。

自从拒绝了尹学治提出的留校建议,钱余就开始物色出站之后的工作单位了。除了研究所,钱余也去过好几所高校了解情况。其中不少学校开出的条件,比他现在这个“副研究员”的待遇,都要好上不少。

尽管条件诱人,但钱余最终选择了研究所——最主要的原因,是源自他对于“建立一个鱼房”的“恐惧”。

“这是鱼房的设计平面图。”

钱余带着学生来到入门处,给他介绍整个鱼房的总体框架。

“这儿一共有四个鱼室——两个主鱼房,一个幼鱼养殖房,一个外来鱼隔离室。”

学生顺着钱余手指示意的方向,看了一眼平面图,又转过头去,看了看远处的实体,然后问道:“中间的是主鱼房吗?”

钱余点了点头:“这里入门的地方是主设备室,过了主设备室就到了第一个主鱼房。”

“中间的两个主鱼房各有一个小的设备间,另外两个小鱼房各自配备了显微镜操作间和超低温冻存间,饵料区则位于两个主鱼房的中间……”

钱余带着学生在鱼房内参观,有问必答。直到学生发出了一声感叹:“这鱼房能建起来,一定花了很多钱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