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交流会(2)52(1 / 2)

有位学生举手示意,回答道:“我曾经去‘摄影暗房’体验过一次——要进到一间不透光的屋子里,经过曝光……显影、定影,好像……还有水洗、放大等步骤。”

因为时间相隔久远,这学生其实也记不大清楚了。而大多数同学则表示,自己只在电影或者电视剧里,看到过类似的场景。

钱余接着开了口:“黑白胶片的冲洗,其实是一个将‘潜在影像’转换为‘可见影像’的过程,它涉及了‘金属银离子’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胶片曝光,是胶片上的卤化银因光的作用,分解成银离子和卤素离子。感光越多,分解得到的银离子就越多,这就能与未曝光的卤化银进行区别——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潜影’。”

“但这种差别,是我们用肉眼无法清楚看到的。因此,我们需要显影。”

钱余继续给大伙解释原理。

“显影,是利用显影液的还原作用,把银离子还原成金属银。”

“曝光越多的区域,还原的金属银颗粒就堆积在一起,看起来也越黑,而未感光的卤化银依旧留在胶片上。”

“定影,则是利用定影液的溶解作用,使未感光的卤化银溶解其中,以防止卤化银见光变色。”

“定影后,胶片上只会留下曝光的影像。如此,我们就能得到一张黑白底片了。”

这是化学学科在照片冲洗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应用。

“而蛋白印迹所用的X-光胶片,实际上是一种‘感蓝胶片’,它能捕获‘鲁米诺’氧化后发出的蓝光。”

“当有蓝光反射时,胶片中的感光层会被激活,进而使卤化银发生变化,形成潜影。”

“我的师弟也没有冲洗过照片。”钱余笑着回忆道,“于是有一天,他缠着我和我师兄,让我俩给他讲讲‘进小黑屋’的具体流程……”

2016年9月底,钱余像往常一样,埋头做着蛋白印迹实验。

顺际宁走进实验室,看到钱余一次性“霸占”了好几个电泳槽,他默默地摇了摇头——这工作量可真是够呛。

顺际宁不禁感慨:“要是上学期期末的时候,实验室没有买这台成像仪,尹老师现在看到你这一排排的样品,估计会感觉无比‘肉疼’。”

“为啥呀?”魏泺感到很疑惑,“不就是多跑了几个样品嘛!”

钱余笑着回答道:“师兄说的不是这些电泳槽,而是指‘显影’的方式。”

顺际宁抬起右手,朝门外指了指:“看到转角的那间‘暗室’了吗?”

魏泺转过头一看,然后点了点头:“那不是‘杂物房’么?刚开学的时候,我帮实验室管理员搬旧书,在门口观望过一次。那里面乌漆嘛黑的,连墙壁都涂黑了,而且窗口和排风口,都铺了几层厚厚的报纸——简直就是一间‘小黑屋’嘛!”

钱余忍俊不禁:“那就是我们实验室的学生,之前进行蛋白显影的‘暗房’啊。”

于是魏泺拉着两位师兄,非要到“小黑屋”里观摩观摩。钱余和顺际宁拗不过他,只好应允。

这屋子果真像个杂物房,就连头顶的灯泡也不亮了,仿佛年久失修的“遗迹”。

入门就看见墙上镶了一个架子,上面堆放着一些书籍、旧期刊。门口左手边有一个水池,一个水龙头。不过若把这水龙头拧开,倒也会发现它还能出水。

转向右手边,光线更暗。于是钱余一边掏出手机,打开“手电筒”,一边随顺际宁往深处走。

魏泺生得高大——进了门,他必须“猫着腰”前进,十分费力。魏泺跟在两人身后,直至看见右手边的桌子,他才停了下来。

桌面上放着三个托盘,两个不透光的棕色大玻璃瓶,几把镊子,一个没了电的计时器Timer,几只未拆封的乳胶手套,还有两个X-光片夹,几个柯达的胶片空盒——它们全都静悄悄地躺在那里。

“这儿就是我们之前的工作台了。”顺际宁伸手示意,“这俩瓶子,一个装的是‘显影液’,一个装的是‘定影液’,需要我们使用前自行配制。”

魏泺看见眼前的两个瓶子,一个瓶身上贴有“显”字,另一个则被冠上了“定”字。

“一共有三个托盘——一个盛‘显影液’,一个放‘定影液’,最后一个装清水。”

“那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呀?”魏泺问道。

整个过程其实很简单。

钱余继续给学生们做科普:“将印迹纸加入化学发光液之后,立马将其收进X-光片夹中,带入暗房内。”

“此时,印迹纸上的抗体HRP标记,已经使‘鲁米诺’开始氧化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