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交流会(1)51(1 / 2)

周五下午,交流会如期举行。

钱余一进会场,就看到屏幕上挂着“青年导师交流会”七个大字。

研究院的一位领导正在现场指挥,他招呼钱余走上前,让他和各位年轻导师坐到台上。会场内已经有学生陆续进入,可却没有人坐到最前排,大家纷纷“自觉避开”了一行座位。不过研究所的宣传还是相当“给力”的——放眼望去,除了第一排,会场内也算得上座无“虚”席了。

钱余正和各位导师进行短暂的寒暄,不过一刻钟,主持人便宣布交流会开始。

首先是领导寥寥数句,欢迎师生们前来参会。接着由各位青年导师进行自我介绍,几分钟后,交流会的“主导权”又交回到主持人手中。

由于参会的大多是低年级的硕士生,主持人为了活跃现场气氛,于是决定以“幽默”开场。

“大家不要拘束啊。”主持人开口道,“我们的导师们,也都是一路从‘研究生阶段’过来的——不如让他们先讲讲,自己读研时期的一些趣事吧。”

钱余还真有一段“烟酒僧”的故事。

那是钱余入实验室的第二年——他不再是新生,课题组也迎来了新面孔。

小师弟姓魏,名叫魏泺,人长得高大。若是混在人群里,大伙一眼望去,他定能让人印象深刻。只是他这名字,总让初次见面的人喊成“魏‘乐’”。

小师妹柳沅,也是身材修长。虽然没有人叫错她的名字,但柳沅并非“自来熟”之人,与大伙相处久了,她才逐渐变得健谈起来。

2016年9月下旬的一天,实验室格外热闹,休息室里坐得满满当当——只因中午时分,大伙忙着做实验,纷纷错过了去食堂打饭的时机,于是顺际宁一阵吆喝,大家便一块儿点了外卖,休息室立时成了个“临时饭堂”,大伙吃起了“百家饭”。

“我之前有个师弟,他是个天生的‘话痨子’,吃着饭也想和大家‘摆摆龙门阵’,说一说心里话。”

那天钱余也坐在位置上吃午餐,身旁的魏泺塞了一嘴的豆角,兴高采烈地开了腔:“这广大网友都戏称我们为‘烟酒僧’——可我是既‘不烟’,也‘不酒’。不过这‘僧’嘛……”

顺际宁见魏泺犹豫了许久,半天不吭声,于是他调侃道:“这‘僧’嘛,你算得上——你是一位‘苦行僧’。”

“哈哈哈哈哈……”

就连魏泺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还别说,师兄你这比喻很恰当。”

于是,魏泺说起自己去参加的“新生联谊会”,他在会上认识了一名文科研究生。那女孩儿人长得清秀,透着一股淡淡的“书卷气”,他当即加了对方的微信——魏泺真希望能找个时间,把心心念念的姑娘约出来。

“山有木兮木有枝。”魏泺捧着一杯“快乐肥宅水”,痛快地吸溜了一嘴,“君——”

他话还没说完,钱余就看见一只筷子伸了过来,敲了敲魏泺手中的“快乐肥宅瓶”,发出了“砰”的一声:“春江水暖鸭先知。”

“哈哈——”

众人捧腹大笑,刚刚打断他的顺际宁也忍俊不禁:“师弟快吃饭,吃完和我一起‘跑蛋白’,不然晚上又不知道要忙到几点了。”

“君悦卿兮卿不知啊……”

魏泺只能认命地摇了摇头,也不再和大伙“侃大山”了,他赶紧低下脑袋,扒拉起碗中的米粒——唉,不知就不知吧,做我们这一行的,平时连有没有周末都不确定,哪有多余的时间去正儿八经地约个会呢?

“明明是‘心说君兮君可知’啊,‘说’通‘悦’。你也乱改词了。”柳沅故作一本正经地提醒道。

“你就别‘撒盐’了,我伤心着呢……”

钱余自己也扬起了嘴角:“所以我这师弟啊,最后‘顺理成章’地打了三年的‘光棍’,直到毕业三年后,他才让大伙吃上了他的喜糖。”

台下的学生们也笑开了。

“如今的网友们,个个都是‘段子手’。也不知是哪一位,给我们起了‘烟酒僧’这么一个形象的称号。”

学生时代的钱余,自然也觉得这称呼异常贴切。当年他和盛夕同在一城,却每天“泡”在各自的实验室里,过着“明明近在咫尺,但见不到彼此”的生活。

紧接着,其他导师也陆续分享了他们的“学生生涯”——有的介绍了自己实验室的“奇葩”规定,有的吐槽了课题组的实验环境,还有的带头人,说起了他们曾经的科研“囧事”。例如电泳“跑反”了,样品“消失”了。粗心大意加样出错啦,或者实验材料养着养着就不对劲儿啦……

“虽说生物实验让人感觉特别‘高大上’,但其实并不难懂。”

主持人又充当着串联“大使”,继续引导下一个话题:“不知道各位导师刚开始接触实验时,有没有哪些令你们印象深刻的事情。”

于是钱余继续秉承会议的“幽默宗旨”,给大伙分享了一则“小黑屋”的故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