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陪伴(2)42(1 / 2)

郭子昱还在絮絮叨叨,全然一副“不吐不快”的模样。

“我们医生为啥就一定要做到‘全民科研’,非得‘人人做实验、发文章’呢?”郭子昱发出了“灵魂拷问”,皱紧了眉头,“我就想好好地给病人治病而已啊,这临床经验不是更重要嘛……”

虽然不可否认,科研推动着医学的进步,但仅凭论文的发表,是不可能积累丰富的临床病案经验的——给病人治病,才是临床医生的首要职责。

郭子昱在大三时,就立志当一名肿瘤内科医生,于是他在大五考了研,攻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又称“规培研究生”。尽管该学位以“临床”为主,但也需兼顾科研。郭子昱并非外科大夫,所以日常不会涉及外科手术,而是随上级医生查房、看诊,给患者介绍各类靶向药,讲明化疗、放疗的作用,学会写病历、下诊断、开医嘱等等。

既然郭子昱不做手术,病房里又少有合适的“临床典型病例”,可以让他作为文章发表。至于临床试验,更是要花费一段较长的时间……如此,要在三年内做科研、发文章,最终顺利毕业,他自然只能进实验室里“搬砖”了。

而且郭子昱考取的这所医院,对“医学专硕”的要求也不低,毕业生不能草草地发表诸如“综述”之类的文章,也不能发表那些单纯的“生信分析注水文”——必须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至少发表一篇其它类型的SCI“二区”文章(SCI,ScienceCitationIndex,科学引文索引),“准毕业生”才可以如愿“四证”到手,即“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学位证”、“规培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此谓“四证合一”。

郭子昱满打满算,想着硕士毕了业,再接着报考进修,拿一个“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将来能够顺利进入省级“三甲”医院——这便是他给自己设定的“职业人生规划”。何况有了“证”和“文章”,将来在涉及职称评定时,他才不至于被动。

但很显然,科研论文的发表,如今成了一只难以绕开的“拦路虎”。

“我觉得我需要好好考虑考虑,想一想到底还要不要继续读博了……”

当时陈幸看着郭子昱,觉得他就像是一棵“蔫了的小苗”——耷拉着脑袋,仿佛被暴风雨狠狠地打击到了。

“这些可以迟一些再考虑,咱们先说说眼前的。”陈幸打断了他,“你来看你这蛋白图。”

“你看啊,在化学发光成像仪获得的图像里,你的目的蛋白条带很弱。曝光时间长了呢,你这‘背景’就是黑糊糊的。”

陈幸又用镊子拾起那张“印迹纸”看了看,然后思考了一会儿:“感觉……你这用来定位蛋白大小的‘Marker’条带也有些弱呀——我记得你平时的上样量挺大的。”

郭子昱闻言,也伸过头瞧了一眼:“好像是有点儿弱。”

“会不会是你‘转膜’的时间不够长呀?”盛夕猜测道,“这几天也还是挺热的,‘转膜’时温度的高低,也会有影响……”

“我也只能给你提几条建议。”陈幸继续开导他,“要不这样,你今晚回去,找一下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问问他们用这个目的蛋白做Western时,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或者你查一查资料,总结总结,做一个实验方案——然后今晚早点睡,养足精神,明天再继续奋战咯……”

郭子昱听取了陈幸的建议。

他回到宿舍,立马向师兄师姐们探索经验,而后他又将实验过程进行“逐条拆解、逐步排查”,终于找出了失败的“罪魁祸首”。

事实上,是实验室的电泳仪出了故障——仪器时而电压不稳,“转膜”时的电压值“一上一下”,跳蹿得厉害。

正巧天气炎热,最近实验室冰袋也不足,郭子昱又是个十足的“懒人”,不想耗费体力去楼下的“冰室”打冰,补充“冷源”。因此,蛋白“转膜”时温度过高,影响了“转膜”效果,大部分蛋白都没能从电泳胶转移至“印迹纸”上。

再加上抗体的效价原本就不高,等到了“显影”这最后一步,结果早已是“雪上加霜”——想要的目的蛋白条带,是“白茫茫的一片”。

如此条件下,自然无法获得理想的结果了。

所幸郭子昱及时纠正了“错误”,获得了一张“完整的”蛋白图。只可惜图上的条带歪歪扭扭,像极了“舞动之狮”,于是他又请教了陈幸。在陈幸的帮助下,他最终令结果精进了不少……待一切实验补充完毕,郭子昱终于能“大手一挥”,将文章投回了期刊编辑的邮箱里。

编辑也颇有效率,只过了一周,郭子昱的文章就被期刊接收,直接在线发表了。郭子昱总算能放下心里的一块大石头,可以每天呆在门诊和病房里,为患者们劳心劳力了。

陈幸也打心眼里为郭子昱高兴,只是忍不住叮嘱他:“等你读博找单位和导师的时候啊,得一定问清楚这‘毕业的条件’了。”

郭子昱的文章影响因子不算高,只是勉勉强强过了毕业的“及格线”,可他若是要读博,就凭他现今文章的质量和水平,在陈幸看来,可远远达不到“标准”。

“幸儿,你就别打击我了。”郭子昱刚感觉自己“满血复活”,又恢复到平时那副不羁的“吊儿郎当”样儿,一脸轻松地回答道,“你明知道我不擅长做科研,所以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咯……”

钱余听完盛夕讲述的往事,朝她点了点头,附和道:“这两人还真是一路‘相互扶持’了。”

直到如今在工作岗位上,陈幸和郭子昱都称得上是“对方的老师”。

“可惜我研究的课题偏向于应用层面,分子实验也涉及得少。”盛夕有些气馁,“毕业以后,我又不做科研了——还真帮不了你什么。”

钱余搂着盛夕,笑着回答道:“有你在我身边就够了……”

两人在钱余单人宿舍的狭窄过道上,一人坐着一张板凳,对着电脑屏幕——这不足20平方米的空间,显得格外拥挤。

“要不,你和我说说你的课题呗。”盛夕建议道,“我想……自己多多少少也能听懂一些。”

于是,钱余找到一张《研究背景示意图》,又掏出了一打草稿纸,开始向盛夕介绍自己的科研内容。

“那我力求讲得浅显易懂一些。”

钱余首先说明了自己课题的研究意义。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我们成人的心肌细胞,分裂增殖的频率太低,无法弥补心脏损伤造成的细胞损失。一旦出现细胞损伤,将会在心脏上留下一道永久的瘢痕。”

“若是出现了严重的心力衰竭,人们只能期待心脏移植,或者是进行干细胞再生治疗。”

“但是成年的斑马鱼,当它的心脏出现损伤后,其心肌细胞依然具有再生的能力。譬如,将斑马鱼的心室切除约20%,它会在两个月内完全再生——斑马鱼幸存的心肌细胞,能够重新分裂,并且产生更多的新生细胞,使得心肌加速愈合,从而取代原来失去的心室。”

“所以,斑马鱼是一种很神奇的脊椎动物,它能为人类研究器官再生,提供强有力的佐证。”

“这就是我们实验室,为何要研究‘斑马鱼心脏发育及再生机制’的原因了。”

钱余继续解释道:“这两年多以来,我们一直在做着‘突变体筛选’工作——但这项大工程,耗时又费力。若是我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进去,手头上却没有一个实际的课题,那我距离毕业,就是遥遥无期了。”

“所以尹老师就设法,从师兄的研究内容里,找到了一个切入点——让我也能有个‘保底’的课题。”

尹学治算是位体恤学生、能够换位思考的好导师,毕竟他自己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自然明白钱余的担忧之处。

盛夕问道:“那你具体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钱余的师兄顺际宁,之前研究过一个与‘心脏发育’相关的基因——这基因在小鼠等哺乳动物中是同源的,于是他构建了对应的斑马鱼突变体,开始探索这基因在斑马鱼心脏发育中的功能。

“我入学之后尹老师就提议,将师兄这突变体和野生型的斑马鱼,一起做一个‘转录组分析’——寻找在正常及受损心脏中,突变体相较于野生型,表达呈现巨大差异的基因。”

“所幸这笔测序费用没有白花,我们还真找到了好几个‘候选基因’。”钱余觉得大伙还挺幸运,“于是我就从中挑了一个进行研究。”

“我挑中的这个X基因,主要参与了斑马鱼的‘心肌细胞再生’过程。”

钱余一边说着,一边照着电脑屏幕上的那张《示意图》,开始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

“为了研究这X基因的功能,我们首先通过外界的突变体库,获取了一个纯合的突变体株系,然后又利用‘CRISPR/Cas9’技术,自行构建了x突变体。”

“拿到这些遗传材料之后,就可以进一步观察,它们和野生型的斑马鱼到底有何差异了。”

钱余继续介绍自己的课题:“除了运用分子手段,比较两者间相关基因的水平高低之外,这最直观的,要属斑马鱼‘心肌损伤修复’的快慢对比了。”

“所以我们要人为地构建‘斑马鱼心脏损伤模型’,以此模拟人类发生心肌梗死时,造成的心脏损伤。”

“虽然将心室尖端组织切除20%,斑马鱼最终也能完成心肌再生,不会留下永久性的瘢痕组织——但这一‘心尖切除模型’,还是和心肌梗死有所不同。”

“因为心肌梗死现象的发生,大多是由人类的冠状血管引起堵塞,引起成纤维细胞增殖,随后其转化为纤维化的瘢痕。可‘心尖切除’是一种物理移除的方法,它使损伤处形成血凝块,而后血凝块被纤维组织代替——这与人类心肌梗死造成的损伤对比,仍旧有不小的差异。”

“相比之下,‘冰冻损伤模型’则更类似于哺乳动物的心肌梗死现象——冰冻会导致大量的细胞死亡,同时形成纤维化的瘢痕组织,还会伴随血流中断、局部缺氧等,其所需的心脏再生时间也更长。”

当时盛夕十分吃惊:“还能这样?”

钱余点了点头:“当然了,这一系列的实验操作,都不能危及斑马鱼的生命安全——我们首先要将它们进行麻醉处理,使其腹部朝上。打开其胸腔、露出心室,接着用一根液氮处理的低温铜丝,快速接触心室尖端,然后立即用室温下的水,滴在铜丝与心室的接触部位,从而终止损伤的发生。”

“最后,要将斑马鱼放入没有麻醉剂的养殖水中,并反复吹吸巴氏吸管,将斑马鱼唤醒……”

那天下午,钱余和盛夕聊得不亦乐乎,后来索性在宿舍里开起了小灶——两人煮了一大锅酸辣面,还加了半斤牛肉和各种配菜。

开着空调,吃一顿“麻辣鲜香”的牛肉面,每人再来一小瓶“快乐肥宅水”,倒也算是一种享受……

“妈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