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张纯如纪念馆36(1 / 1)

淮安张纯如的纪念馆,是我准备来淮安的时候,就决定一定要来看看的地方。

张纯如是我的同龄人,她的祖籍是HA市淮阴区,出生在美国;她的父母从中国大陆到台湾又去了美国。张纯如大学毕业以后做过记者,接触到南京大屠杀的一些史料后开始全力挖掘整理资料,并最终用英文写成了《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向英语世界国家的人们揭露了二战时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残酷暴行。她的书在纽约时报数据排行榜上连续多周占据榜首,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外国人了解到了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2004年传来了一个消息,张纯如在她自己的汽车里,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一年她36岁。听到这个消息,我第一的反应这是不是日本右翼分子干的,因为她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日本右翼一定对她是恨之入骨的,很多年我都不能接受她自杀的事实。

纪念馆位于淮阴区黄河古道北岸,一个仿古建筑里,建筑二层上挂的一个牌子是淮阴博物馆,转到北面才看到张纯如纪念馆的牌子,博物馆中午11:30到下午2点休息闭馆。实际上张纯如的纪念馆是位于建筑的负一层,大概占据了一半的面积,旁边还有淮阴博物馆的展厅。

步入大门,迎面是张纯如的一个半身雕像,下面摆放的鲜花。纪念馆里有很多的资料,家庭的介绍,国外的报道,有一些影像资料,有她写的书籍。也有一些实物,她穿过的几件衣服,都是很朴素的,她用过的打字机,她弹过的钢琴,还有她的一个公文包,就是那种四四方方的,看起来像是人造革做的那种男士挎包,看到这个公文包,你就会想起八十年代那些乡镇推销员。

张纯如在美国出生长大,她的日常写作都是英文,用英文打字机,纪念馆里我没有看到她的手稿,只在一本书上看到她的中文签名,看起来就像大陆这边小学生刚学写字不久的样子。

后来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我也逐渐理解了张纯如的选择;战争中的伤亡在所难免,但是侵华日军在中国大地上犯下的那些残暴的罪行,实在是令人发指,你能想象到的所有的杀人方式日军都做过,对中国人这样残暴的行径,别说他们至今不道歉,就算他们道歉了,我也无法释怀。因为写作的需要,张纯如不仅每天要接触到这种血淋淋的事实,这些沉痛的史实就算一个心理强大的人都难以承受,另外她还要以几乎一己之力和各种满怀恶意的人和团体做斗争,那种疲惫无助感大概是最后她寻求解脱的原因吧,正如我在南京的时候并没有去参观大屠杀纪念馆,我知道如果我去了,去一次只会更加抑郁一次。另外张纯如不仅关注南京大屠杀,她还关注早期华人在美国的命运,甚至还有美国战俘在日本战俘营的命运,这一桩桩的悲惨故事,无不在摧残着她的精神。

步出纪念馆,我回头望了望这个建筑,我想如果我做的话,我会设计成一个淮安本地的民居,深灰色的瓦,白色的墙,房子有一层的有两层的,错落有致;不要院墙,房子就坐落在周围的绿草花丛中,河水从旁边流过;傍晚,她可以推开木格扇的窗子,眺望大运河的夕阳,家乡的微风轻抚着她的发梢,金色的阳光洒在她柔美的脸庞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