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关天培祠35(1 / 1)

到了淮安才知道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最主要的支持者和得力助手、最终壮烈殉国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就是HA市淮安区人。

水师提督是从一品大员,掌握着当时广东的全部水上力量,关天培对林则徐禁烟抗英最为支持;他早在林则徐到达广东以前就积极备战,林则徐被贬谪以后,他在缺少外援支持的情况下坚持抗英,1841年2月26日,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不幸中炮牺牲,那年他已经60岁了。他战死以后,朝廷给他以“忠节”的谥号,以表彰他的忠诚和节操,这就是祠堂匾额上题写“关忠节公祠”的来由。

关天培的祠位于淮安区县东街,这是一条比较窄的小巷子,大概也就不到两米宽,路两边的民居大多都是一层的瓦房;关天培的祠,大概位于巷子内200多米深的地方,祠堂坐北朝南,大门上方金色繁体大字“关天培祠”,门两边墙上挂着JS省和HA市爱国主义基地、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免费参观;院子不大,只有北边有三间房子,一间正房,两间耳房;院子东西两侧是新建的短短的游廊,正房的砖明显比两边耳房的要旧一些,匾额上写着“关忠节公祠”五个金色的大字,也是繁体。两旁木柱上挂着林则徐给关天培写的挽联,上联是: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幸,下联:双忠同坎填,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落款是:愚弟林则徐拜撰。上联看大概是关天培在广东任上有六年左右的时间,下联的双忠,应该是指同时殉国的关天培和陈连升,后面几句似乎是说关天培战死后,敌方英军也是很敬佩他的。关天培战死的时候,林则徐已被道光皇帝革职、待罪广州,作为一同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他们之间那种情谊,由林则徐来为他写挽联是最适合不过的人选了。

祠堂里迎面是关天培的塑像,旁边是他的两个随从,也不知这塑像的年代,看起来水平也不是很高的样子;东西两侧顺墙摆着两排玻璃柜,玻璃柜里总共放着十来个小小展板,上面贴着的还都是一些翻拍的照片;不太明白这样的东西为什么还要放在柜子里,也许真的没有什么东西可放了。东侧墙上有他的一幅朝服像,大概也是复制的吧;西侧有他的生平简介,还有皇帝颁发的表彰他的诏书一类的内容,都是打印的,祠堂里就这些东西,可以说是一件文物都没有,院子里那个头已经不知去向的赑屃,应该还是个老物件,只是碑身不知道哪里去了,以关天培这样的民族英雄,他的碑都能不见了,真的让人生气。院子里七八棵粗细不均的树木,有两棵看起来有二三十年了吧,到了夏天一定是枝叶繁茂,给小院带来些阴凉;游廊和地面看起来都挺新,大概维修的时间也不太久远。没有游人,院子静悄悄的,几位工作人员在耳房里拉着家常,院墙上一只黑猫,瞪着它黄色的眼睛,因为中午的日照,它的瞳孔已经快成两条线了;它停了一停,警惕地望了望院子,又向前走了几步,然后蹭的一下,轻盈地蹦到房子背面去了。

关天培就是这个街道上的人,他的老宅子就在祠堂再往东大概200米的地方;这个祠堂是关天培的儿子用朝廷给的抚恤金又凑了点钱建成的,听工作人员说祠堂建好以后,他的家人就从老房子里搬到祠堂这边来住,老房子就荒废倒塌已经没有了。

关天培的墓也不在这边,在祠堂东面近三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他的墓,工作人员说,他在广东殉国以后,千里迢迢的他的灵柩也不好运过来,应该是就地埋葬了,这里可能是衣冠冢。在战斗打响前,关天培让随从交给他家眷一个木盒子,后来打开以后里面只有几件旧衣服和以前掉落的几颗牙齿,不知道这个衣冠冢是不是埋葬的这个盒子。

关天培的尸身最后是由他的随从收敛的,关天培殉国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义,那位卑微的随从对关天培的忠义,其实也是对国家的忠义;关天培祠作为我来淮安旅游景点的第一个,缅怀一下关天培这位英雄,这是因为忠义,是我们国家的人民世代相传的卓越品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