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才村老杨(1 / 1)

2022年夏天我在大理旅居,住在才村老尹家。尹老板还开了一家小超市,时常有一些他的朋友过来聊天,我也没事有事的在他的超市里闲坐,就这样认识了尹老板的一些朋友,老杨就是其中的一位。

老杨是本地人,据他说,他们祖上是从南京过来的,那大概率是明朝朱元璋派傅友德征云南的时候,驻军的后代。他以前也是上班的,现在退休了,有一份退休金,另外家里还开着客栈,平时日子过得很悠闲。他常常早晨在廊道上和太太散步,白天有时候跑跑车:环个洱海啊,送人去个机场车站什么的,有活儿就接没活儿就在家里弹弹三弦,自得其乐;我从他家门口路过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他在家里弹三弦的声音。老杨为人热情开朗,在老尹超市碰到过几次就常邀请我去他家喝茶聊天,一来二去就熟悉一点。

转眼间疫情过去了,大理的游人突然多了起来,才村这里比往年热闹了很多;才村的喧闹,让老杨觉得自己有点太闲,就想着开个小吃店打发一下时光。

很快小吃店就开起来了,在大客厅的门口摆一个操作台,装一个油烟机,餐桌就是自家平时用来喝茶待客的大桌子,这么一收拾就开张了。卖的东西就是简单的米线饵丝炒饭,豆浆油条粥;营业时间也很佛系:早上我7点出门准备按自己的习惯去吃早点的时候,他还没有开门,中午准备过去吃个炒饭的时候,他那个卷闸门已经落下来了。大概每天早晨卖的那几十碗米线就是他心目中的活动量了。

老杨是个行动派,有什么想法说干就干,不犹豫,不瞻前顾后考虑这考虑那的,这点非常好:先干起来再说。我觉得很多人的成功并不是有多么周密的深谋远虑和长久谋划,不过就是动起来而已,只要动起来就会有机会,不动就没有机会。

小吃店没开两天,老杨忽然又觉得,是不是可以稍微再忙一点;头天刚聊过,第二天就听到隔壁轰轰作响,原来他已经开始动手改造厨房了。

老杨本人比较喜欢传统的工艺,他的家里有很多的木质的构建,古色古香的。他改造老房子的时候,并没有像很多本地人一样,完全推倒重来;现在大理改造过的民居,很多都是面目全非,认不出原来老的模样了,但是老杨没有这样做,而是保留了很多他原来房子的木质构件,坐在他的房间里喝茶,那确实别有一番感受。

老杨家里有六扇老的门扇,老杨把这门扇全部切开做成了桌子,这些门扇都有很多的雕花,他把这个门扇做成桌面,上面铺上玻璃,这桌子看起来就相当的古色古香,很有传统的韵味;老杨说他在外面看了很多的桌子,都不满意,后来灵机一动,改造了这几个门扇。我在旁边看着木工师傅拆解这些六十多年的老物件儿,心里不得不佩服老杨的魄力。

掌勺的大厨是四川雅安人,以前在另一家餐厅做时我就去吃过,做的川菜味道很正,当时还想这以后就不用自己做饭了。他的做事态度我也很赞同:不是为了生活而做菜,而要体会做菜其中的乐趣。现在那家餐厅转让了,大厨来到老杨这里掌勺;老杨的态度也很简单:地方是我的,做什么菜什么价位,一切都大厨说了算,他不干预。我想以这两个人的做事态度,菜的品味和餐厅的发展不会让人失望。

在大理旅居了一年多,除了大理这边优美的风光,还认识了像老杨这样的一些本地人,和当地人接触多了,也有很多了乐事,大理之行让我收获良多。

经过几天不慌不忙的整理、采购灶具设备、油盐酱醋各种调料、大小杯盘。已经万事俱备,按照惯例,在正式开业的前几天,老杨把周围的朋友熟人请来,张大厨拿出了他的好手艺,大家正杯盘交错中,没想到就来了几桌客人,我还有点担心客人会久等,但是张大厨手脚麻利,三下五除二全部搞定,餐厅里热闹非凡,人声鼎沸,算是一起给餐厅开了光。

那六张用雕花门扇改造的桌子,是老杨餐馆的一个亮点,能想出这个办法的,恐怕也找不到第二个。门扇稍窄一点,老杨就在上面铺了一块更宽一点的玻璃,加宽了的桌面也保护了雕花,这一张桌子平时坐四五个人问题不大,如果来更多的人,两张一拼,就是个大桌子。老杨怕客人中的小孩子跑跑闹闹的碰到玻璃边角,又买了一些防撞垫,给每个玻璃台面的四个角都贴上;又担心地上的水会损坏桌子腿,又给每个桌腿下面安装了一寸多高的脚垫。

老杨的名字里有个良字,老伴儿的名字里有个珍字,老杨把良字加个米旁,给餐厅取名为粮珍私房菜。这个名字照汉字字面上的意思来讲,是粮食很珍贵的意思,按照白族的发音念起来,是“我这里有”、“我家里有”的意思。没想到老杨还有这样的构思。

老杨的老伴儿平时话不多,说话不急不徐的,给人很有主见的印象,老杨家是才村最早一批开客栈的,当初就是老伴的主意。餐厅都整理完了,老杨就乐得把权力下放,一切交给老伴打理,他自己仍旧抄起自己的爱好三弦,做起了白族文化传播大使;墙上挂着三张白族龙头三弦,老杨时不时的拨弄几下,既自娱自乐,也常常引起一些游客的兴趣;老杨不但给客人介绍、弹弦听,也常鼓励游客上手试一下。老杨热情好客,以后来大理旅游的朋友们,无论你吃不吃饭,都可以来这里坐一坐,跟老杨聊聊天,听老杨弹几首白族调子,老杨是很乐意向外地朋友介绍白族的这些特色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