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民居的照壁和姓氏(1 / 1)

来到大理,很容易被当地的民居所吸引,白墙灰瓦的一栋栋小楼,在蓝天白云和苍山洱海的衬托之下,非常漂亮。大大的观景窗,在屋内就能享受到阳光和观赏苍山的风景。但实际上这种白色的小楼都是新改造过的民居,传统的民居其实是土坯房和木结构的二层楼,上下层高度不一样,一般二层要矮一些,窗户也比较小,也能住人但是作为放东西的用途比较多,大部分的当地人是住在一楼的,土坯房的墙体比较厚,冬天天冷就放个火盆,真正的冬暖夏凉;现在改造了以后,很多当地人也还是习惯于住在一楼。

当地民居的院子大体和中原的四合院差不多,只不过是坐西朝东,大理这边从唐代起就和中原的交流就比较频繁了,大概也是受到了中原地区的一些影响,再加上本地民族的一些特色。

当地的院子,几乎家家都会有一个照壁,也叫影壁,在照壁上大多数会写有四字一句的词句。这些话我刚到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它的意义,后来仔细研究才发现这些词句其实是和本院主人的姓氏是有关系的,相当于中原地区一些姓氏望族的堂号。

在大理这边,杨姓是一个大姓,历史也很悠久了,这里其实有不少是迁移过去的中原汉族人。唐太宗曾经派遣大将梁建方征讨南方,梁建方回朝以后,在给唐太宗的报告中就写到:“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自云其先本汉人”,在大理的村子里转,就经常能看到写着“清白传家”、“清白家风”、“清白家声”这样词句的照壁,写这些词句的院主人就是姓杨的。这个词语的来历是东汉的贤臣杨震。杨震有一个典故,就是他提拔的一个下属为了感谢他,晚上去给他送礼,被他拒绝;送礼的下属说只有你我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所以当地杨姓就以这个典故来彰显自家的家风传承,又因为杨震说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也有的杨姓人家用“四知家风”写在照壁上的。另外杨震是现在陕西华阴县人,地处函谷关以西,所以有的杨姓人家也用“关西世家”写在照壁上的。

李姓也是大理本地的一个大姓,李家的照壁上有的会写“青莲遗风”,这用的是李白的典故,李白号青莲居士;另外还有写“道德传家”、“紫气东来”的,这用的是老子的典故,老子出函谷关,守关的官员说看到紫气东来,并请老子写下了《道德经》。

张姓也是当地大姓,张姓人家照壁用的是“百忍家风”,取材于唐代一位张姓长者的故事,据说他持家有方,和睦融洽,甚至唐高宗路过他家的时,都登门造访问其治家之道,而张姓长者默而不答,只是接连写了百余个“忍”字呈上,这就是张姓百忍家风的来历。

“琴鹤家声”也是在大理村子比较常见的。这是赵姓人家用的,来自于北宋的一位名臣,这位名臣除了政绩很好以外,也喜欢抚琴养鹤,看来他不仅是一位为民着想的官员,还是一位很有情调的人。

“水部家声”、“庐江市德”是何姓人家的,前一个典故出自南北朝一位在水部做过官的何姓官员,水部就是管理水利的部门,从汉代一直相沿到唐代。唐代韩愈还写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后一个典故出自于安徽何姓望族。

“千秋良史”是董姓的典故,不用说是出自于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董狐,他不受权贵的影响,秉笔直书,在历史上留下了美谈。

还比如王姓用的是“三槐及第”,“三槐流芳”,“三槐世家”。典故出自于宋朝一个王姓高官,他在自己的庭院里种过三棵槐树。

“车正世泽”是奚姓用的,车正是个官名,大概就是负责驾车的。据说孔子的一个弟子,姓奚,担任过车正的职务。

“颖川世家”,这家大概是姓陈,这也是中原有些陈姓望族用的堂号。颖川是出过很多文人名士的地方,特别是在汉魏时期。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里,曹操的大谋士荀彧、陈群、钟繇,就是出身于颖川。

照壁上写“瑞靄庐陵”或者“六一家声”的,是姓欧阳的人家,六一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欧阳修的号,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他说: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庐陵是指江西庐陵,欧阳修的家乡。沙溪欧阳大院屋瓦的背面还写有庐陵两个字,或许这家还是欧阳修的直系子孙呢。

“布燮世家”,照壁上有这句话的,祖上可不得了。他们是南诏国高姓权臣的后代;布燮是南诏国的官名,大概相当于中原的宰相,而且这位高姓的布燮在当时是掌握实权的。

还见过一个“蓝田生玉”,蓝田是陕西的一个县,现在是西安的一个区,这里古代产玉,我不知道这个院主人是不是来自于陕西?去过好几次都关着门,只能失望而归。

“莱国家风”是施姓人家用的,我没找到它的出处,跑了几趟终于碰到了院子主人,但是主人也不太清楚这句话的来历。

有时候同一个姓氏用的词句是不一样的,比如何姓有“水部家声”和“庐江世德”两种,这两句话之间也是没有相互关系的,应该是不同来源的何姓人家;我在才村认识的老杨就说,才村的杨姓就分了四、五个家族,他们家是明代从南京来的,这大概是朱元璋时期征云南的时候,驻军的后代了。

大理当地民居照壁上的这些词句,大部分是盖房子的时候,负责在墙上绘画和题字的人来写的,院子主人姓什么对应什么词句,他们那里都有底本。但是别说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也不太清楚这些话的来历了;有一次我还碰到一位工匠,正在墙上写“庐江世德”这几个字,问了一下这个工匠,他并不清楚这句话的来历。这同其他很多地方一样,一些传统正在慢慢的消失,但也有一些还能继续保持下来。在当地的村子里,无论是本主节、迎财神还是初一十五烧香,我看到的都是一些至少在50岁以上的大姐大妈在做,很少看到有年轻人去烧香的,我常常怀疑会不会随着这些大姐大妈的逝去而中断;我曾经住过的一家民居的年轻女主人就说过,她小的时候也不相信这个也不去烧香,后来妈妈年纪大了不太方便了,她也就自然而然把这些事情接着做下去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