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良渚博物院57(1 / 1)

良渚古城早已如雷贯耳,它是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圣地,它的发现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南北同时起源的,而并不是黄河流域一家独大。以前在媒体上看过很多介绍,也听过一些专家的报告,在一些博物馆里也看到过良渚出土的玉器,但是还是没有想到这个遗址离杭州的城区也不算很远,地铁已经修到了离遗址区不太远的地方,这就是杭州8号线,终点站就叫良渚,出地铁有好几趟公交车都开往景区里,过来参观交通非常方便。而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也在地铁站旁边,这个校区是可以在美院小程序上申请参观的。

良渚这个地方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叫这个名字的,按字面的意思,渚就是水中可居住的土地,《尔雅》中说:水中可居者叫州,小州曰渚。那么良渚就是水流充沛的风水宝地,符合古代人逐水而居的习惯。

坐上公交车没开多久就进入良渚的保护区或者叫景区,不大的几个山包包,一贯的江南茂密的树林,满眼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我坐的1223M公交车,是在景区里往返穿行的,不断进到一个景区里再回来,不断的在走回头路,它的运行路线从地图上看,就像是五个花瓣,或者说一个大字型。路上车辆不多,自然清静,这样的迂回曲折,让你觉得这趟公交简直就像是春游专车一般,可以慢慢欣赏两边的景色,绝对是值回票价了,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我想还会再来这里游览的。

靠近博物馆区域,首先看到的是路旁的管理区大楼,苍白色的外墙石材就类似于良渚的那些玉器一般,又像是山上本来就有的石头,融为一体。良渚博物院的建筑设计师,是获得过建筑大奖的得主——英国人戴卫·奇普菲尔德,他获得了2023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个奖项是国际上建筑界的最高荣誉,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斯卡、科学界的诺贝尔,这位建筑师设计过多座的美术馆博物馆,设计风格简约低调,我看他比较喜欢浅色的方形或长条形。博物馆坐落在一个湖中的小岛上,也有可能是个人工湖,从地形上也符合良渚的概念。进入博物馆要通过一座石桥,踏上桥,眼前的博物馆有人说像是散落的良渚玉器,但我看这进入博物馆的小桥,环绕的湖水,博物馆更像是良渚古城的再现,而满眼的绿色郁郁葱葱,小桥流水,这景色又像是一个江南的水乡。或许在遥远的远古时期的良渚古城,正是一个既坚固的古城又是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

博物馆只有一层,有三个展厅和一个临时展厅。展厅里比较详尽的介绍了良渚的历史,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他们的农具,他们的食物,他们的工具;良渚人以稻米为主食,肉食主要是猪肉,出土了大量猪的骨头,这点很有意思,南方现在普遍吃鱼,良渚周边有很多的水域,但是好像没有发现吃鱼的迹象,不知道是不是鱼刺太小都不见了。特别重要的是良渚的玉器,在良渚文化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代表君权的钺,还是代表神权的玉琮,在良渚古城遗址中都出土相当多,而且做工打磨非常精良,在这些玉器上的有一些非常复杂的图案,大致看起来似乎是个人脸的样子,目前解释说,这是他们的神徽,有的图案本身不大,线条非常致密,又细小,甚至至今都还没有彻底搞清楚是怎么加工而成的。

良渚文化距今大致有五千多年了,比传说中的大禹还要早一千年,这么早的时代,就有这么完备的城市是非常令人震惊的,已经脱离了原始的群聚部落,进入到国家文明阶段;实际上良渚古城也不是当地人的杰作,大概是周边的人迁移到这里以后发展的,有点类似今天SZ市的发展情形。我们常说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其他三个古文明,都有考古发掘的证据,我们国家很多都是传说,还没有考古发掘的证实,比如黄帝、大禹等等;良渚以前最早的被证实的国家文明阶段是殷虚,那个才离现在3000多年,良渚的发现把中华文明的确凿证据向前推进到离现在5000多年,已经和印度平齐,和埃及和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差不太远了,大概还有1000年左右。

良渚博物院的周边,有良渚古城的遗址,有杭州国家版本馆,还有良渚文化村;有度假酒店,有购物中心,有寺庙有公园,甚至还有座教堂,周边的商品房都是多层低密度的优良社区,我只知道其中白鹭郡东也是良渚博物馆的这位建筑大师设计规划的,这里已然成为一个环境优雅生活设施完备的高档社区了,依然是“良渚”这个概念的延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