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2)

春节就像一剂兴奋剂,人们经过短暂的兴奋后,生活又归于平静。

新华仍旧每天起早摸黑跟着师父学手艺,回家又帮着家里干农活家务活,师父金城也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徒儿,懂事勤奋有悟性。之前书求跟他提了要把新华过继给他,他没应下事,但内心却把新华当做儿子一般看待。对于自己的手艺,从不吝啬全盘托出地教会他。

这天铺里要打制一把柴刀,金城有意让新华全流程参与一件铁器的打造。这把柴刀因为对钢材要求比较高,市面上的钢铁硬度和韧性达不到要求,需要自己用土法炼钢的方法自制钢料。金城不仅仅铁器打造的好,炼钢也是一把好手,可以说在黄龙县,能自己炼出好钢的师傅不多,金城觉得能算得上一个。所以有需要打造品质高的铁器的都会慕名到这个小村落找他。

就铁来说,根据来源有分为山铁、河铁与海铁,获取到铁砂之后需要将其变为柴刀的制作钢料。金城采用的是土法炼钢,将木炭与铁砂放入事先用耐火砖垒好的方形炉中,利用木炭在贫氧燃烧中的化学性质还原出铁元素,同时铁与碳结合。整个冶炼过程中需要多次补充铁砂和木炭,铁砂在一定时间炉内的杂质会从预先设置好的孔道流。这全凭冶炼匠人的经验判断,各个匠人炼钢的手艺高低差别也在这。金城跟父亲学艺那会,父亲手上也没有严格的配料表,原料的多少,时间的长久,火候的把握全靠个人去悟。需要经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才能自己找到最合适的火候。在经历了三天三夜的冶炼之后,才能够出铁,这时的产出物只是一大坨铁与钢的混合物,需要在冷却之后将其分割开,根据其成色区分含碳量,划分出等级。

在获得了钢的初丕,金城将它们分割成各种各样的铁块,再根据经验去判断哪些是堪当大用的钢原料。选料只是锻造环节的第一步,在获得了钢块之后要敲成小块,用纸包好并裹以黏土和草木灰,再放入锻冶用的火炉中加热,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将碎铁块熔为一个整体,也是一个渗碳的过程。在钢红热之后,将其淬入水中,随后再次放入炉中烧至红热,并锤扁、分割成一段一段的铁片,然后再次淬入水中。冷却之后,新华就用专门的小锤将铁片再敲成更小的碎片,铁片会因为含碳量差异而断开,之后就是师父金城靠自己的眼光和锻造经验在碎片中寻找适合制作柴刀的钢料。

在正式筛选完锻刀原料之后,金城将加工好的钢碎片堆积在一个由含碳量较低的庖丁铁制成的烧台上,堆砌成一个长方形,再次用纸包裹并覆以草木灰,这种煅烧与渗碳的过程是需要反复进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补偿在煅烧时钢失去的碳。握住焊接在烧台上的长柄,新华拉好风箱把火炉烧旺,金城再次将玉钢料送入火炉中烧至红热,随后就是锻打的正式工序了。

师父观察火炉的火候。火势内敛,火色由通红转发白,这代表着炉温的提高。待铁的温度合适,就用钳子夹出来,放到砧铁上。金城拿小锤,新华抡大锤。小锤子行话叫引锤,就是指挥锤。金城左手掌钳,牢牢地控制着铁块。右手拿着小锤子“叮”地往哪一敲,新华的大锤就要跟着往哪儿、“哐”地一砸。叮叮哐哐,大锤小锤不断地交错打制着,节奏感堪比“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整个铁匠铺里叮叮当当的声音传遍这个小村落,师徒两人赤膊轮流协作。在此过程中,金城始终是一个控制者,他用小锤子决定了形状的走向。用大锤小锤轮流对红热的铁块进行折叠锻打,在排除杂质的同时也使得铁碳分布均匀,原理类似于我们和面。当下锻完成之后,折叠锻打后的铁块会被再次分割,作为上锻的材料备用。

上锻是打刀结构的基础,金城将含碳量不同的钢材分开锻造成皮铁和芯铁(更复杂一点点工艺还需要有一片刃铁),再将事先分割好的铁块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律堆叠成长方体。这种堆叠的结构就决定了金属的纹理,在刀身上也就是地肌的样式。同样用纸包裹、覆以草木灰,放入火炉中加热、随后折叠锻打,敲成一个凹槽型。芯铁则是将庖丁铁与钢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以同样的流程折叠锻打成条状,并嵌入皮铁构成的凹槽中,这使得刀的受冲击性能较好,并且刚柔并济。

到这一步仅仅算是这把精品柴刀的一个粗胚的制作环节,甚至连刀的形状都没有出现,但是制作工序之复杂,选材之严苛,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工艺的制作精良,更体现出了师父金城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新华为能参与如此高水平的制作而兴奋不已。

在上锻这一流程结束之后,打造刀的形状前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皮铁、芯铁的结构基本确定。随后要进行的工作便是赋予柴刀灵魂的制作外形、热处理和研磨工作。如果说前期的材料准备阶段是考验一名打铁匠的基本功,那么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对打铁匠基本功、技巧和审美的多重考验,也正因为此,自古以来打铁匠的三六九等是十分清晰的,只有兼顾了性能与美术价值才能称得上是有名的匠人。

完成了折叠锻打并将芯铁皮铁(或者还有刃铁)组合完成后,就要开始打造刀的外形,这一流程就也被称为“火造”。师父金城将长方体的铁块送入锻造用的火炉中烧至红热,取出后放铁砧上用铁锤敲打、延长成长条,再进一步修整成大致的形状,这一步骤称之为素延。值得一提的是,刀尖也就是“切先”部分需要格外的特殊照顾,会反切出一个三角,随后向刀栋方向敲打出切先的形状,这样能保证切先的刃区是由坚硬的皮铁构成的。大致的刀型完成之后,金城再将刀固定在专门的木台上,用锉、削、刨等方式修整出刀的刃、镐、栋、切先这几个独立的块面。自此一只刀的大致样式已经确定了。

打铁不只是对形状的揉制,同样,它还能切割、打眼、焊接。切割,就是把铁烧得通红,用凿子凿开;打眼,就是烧红了用凿子凿一个眼;焊接似乎很高深,但其实宋代便掌握了这项技术。天工开物里就曾经记录过用打铁焊接的办法,把分段铸造的炮管连接成一尊大炮的故事。这种方法叫锻焊,还配有一幅《锤锚图》。具体是在接口抹上黄泥,加热到极高温度,用大锤子砸在一起。冷却后就极为牢固。

如果将火造比作是女娲造人时捏出的人形,那么土取与烧入便是为人形添上五官与细节。这一流程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烧刃,师傅金城以黏土为主要材料,调以碳粉、砥石粉以及各式矿物质组成的秘方,做出覆盖在刀身上的“覆土”,根据烧刃的不同样式,还需要调制不同的配方,这种配方每个人都有着多多少少的小秘方,使得烧刃的样式、动态各有特色。在调制完成覆土之后,师傅金城用粗细宽窄不一的木质工具在刀身上覆盖、勾勒出自己脑海中刃纹的样式,这一过程宛如一名卓越的油画大师在作画。因为土取的环节直接关系到烧刃的好坏,还可能会花上几天时间去构思、设计如何覆土。

不论古今中外,热处理一直是铁器性能优劣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通过人为可控地改变刃区的晶体结构,把铁器的性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土取完成之后,师父金城将刀条放入炭堆中焖烧,没有温度计,只能凭借自己的多年的经验与观察火焰的颜色来判断温度,把控时间,合适的烧入时间也许只有那几秒钟,一定程度上要靠着丰富的经验外一点加好的运气去完成。

金城还需要不断抽动在炭火中的刀条保证整体受热均匀。这一过程需要代代不断的经验积累,每一个注意事项都是由无数次的失败总结而出的,在科学技术很不发达的古代,打铁匠们用自己一件件失败的作品得出推论,从而告诉自己的弟子,把经验传承下来。

在烧入合适之后,金城将刀条从炭堆中拔出,迅速放入装有水的淬火槽中,覆土较为薄的刃区在此时形成硬度较高的马氏体,刀身也在冷却时产生了一定的弧度,也就是“反”的产生。完全冷却之后,金城让建华铲去刀身上的覆土,并观察刀反是否美观合适,随后用目数较粗的荒砥进行简单的粗磨使得大致的刃纹得以显现。金城仔细检查了刀身没有裂痕等致命伤,再将刀进行回火处理和整形,随后递给建华进行简单的粗磨。

至此,锻造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如果需要追求的更加精细就还需要进行研磨。新华初磨之后,研磨还是得师父出马。研磨就是通过一道道研磨的程序,用各种砥石将刀的地肌、刃纹、动态完完整整地展现出来,好比是铁器的“美容师”。通过研磨可以让刀更具锋利型,也可以让刀更加美观。

新华仔细观察自己配合师父锻造的这把柴刀,内心无比激动也无比的自豪。是他配合师父把一堆铁矿石块锻造成了一把精美锋利的柴刀,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和灵魂。他脑海中把整个制作流程回想一遍又一遍,对于师父对一些地方的处理细节进行复盘思考,为什么这个地方要这么处理,不这么处理会怎么样,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师父看到新华完工后坐在火炉边上发呆以为是累坏了,忙招呼道:“累坏了吧,新华,这几天辛苦了,今天你就早点回去休息吧“。

新华的思绪被师父给拉了回来,顿了顿答道:“师父,我不累。我只是在回想咱们这次的制作流程和细节,有些地方还有些不太明白的”

“哦——哪些地方不太明白你说说看“

“譬如,炼钢的时候铁矿与炭的比例要怎么把控,还有火候怎么判断,淬火的时候温度怎么控制?“

“你提的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提到点子上了,这些都是一些比较难以把控的地方,别说你一个新学徒,就算是有的老师傅也不一定能把握的好。这些问题我一时半会也跟你讲不清楚,讲了你经验不足也不一定能理解的透,还得你多在实践中去领悟总结”,金城深情地望着建华似乎看到了年轻时那会的自己,接着道“你能自己主动去思考这些问题,还是相当不错了,证明你在用心在动脑子,有句古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好好干,你以后会成为一名出色的铁匠的”。

金城把新华这种状态称之为学进去了。新华最近除了配合师父工作之外就有点魂不守舍,一空暇下来就自己在脑海里琢磨着事情。

惊蛰,仲春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蛰”,指“藏伏”,昆虫入冬藏伏土中;“惊”指“惊醒”,天上的春雷惊醒蛰虫。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在古时惊蛰当日,一些地方人们有用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惊蛰打小人驱赶霉运习俗。此外还有“蒙鼓皮”“吃梨”“祭白虎化解是非”等习俗。

春雷一响,预示着万物开始生长,此时布谷鸟开始“布谷——布谷”地歌唱,耕牛和犁耙就开始出现在田野上,空气中飘散着新翻等泥土的清香,村子四周的土地油菜花已经冒出了花骨朵。这天一大早,新华母亲就在屋子燃起了艾草,在屋子外围周边撒上石灰,以驱赶害虫和预防疾病。另外还用红纸剪成小人的形状贴在门上,然后拍打以赶走霉运。大人一般也会嘱咐孩子们多怕打小人,怕打地越多小人越不敢进咱们家门,所以弟弟们在这天也喜欢围着门口的小人进行嘻闹拍打,

一年之计在于春。惊蛰的到来往往意味着春耕时节的开启。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节气是庄稼人判断农时的重要依据。常年务农的人家在惊蛰节气前后会敏感地觉察到气候微妙的变化,从而开始安排一年的农事。惊蛰一过,庄稼人就要忙起来了。这时候到地里走一走,微微一嗅就能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小雨酥酥麻麻地落着,土腥气夹着草的芳香,与晨间露气细细密密地裹着人,那滋味是一种无法言状的舒畅。我国古代将惊蛰节气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桃花始,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鸠。”生动描述了春回大地,桃花绽放,黄莺啼叫,燕子飞回的美好景象。

春耕父亲开始着手泡稻籽,正如家乡的农谚:“二月清明莫朝前,三月清明莫朝后”。泡稻种时,父亲直接把水缸灌上水,然后将储存的稻种浸泡在水缸里。这段时间,父亲需要昼夜守候在芽房里,随时掌握芽缸的温度和湿度。浸泡两三天后,稻种在凉水的软磨硬泡下,开始变得肥胖、臃肿。这时,父亲仿佛定了闹钟似的,自然而然拎出尼龙袋,找些白膜或者稻草盖在袋上。

“热长芽,冷长根”。经过三五天的高温修炼后,稻米在热气中慢慢积蓄内功,随时等待破胸出芽。这时,父亲掀开薄膜、稻草后,稻芽们已逐渐摆脱了稻壳的束缚,探出娇嫩的小脑袋。父亲再根据芽根长短、老嫩,端起水舀用嘴喷水降温,这样长出来的秧苗齐、秧龄差距小,容易成活。离开温室后,稻芽开始被匀称地平摊在地上,秧根在春风的温情呵护下,开始变得肥硕、强壮,随后便被抛撒到秧田。

今天新华和建华跟着父亲到稻田进行撒播秧苗,今天难得新华也在家,春耕时刻农村都会暂时抛下其他不甚紧要的事情,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春耕上,因为这往小了说关系一个家庭一个生产队今年的温饱,往大了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温饱,所以从上到下都比较重视。春耕期间铁匠铺那边的活也格外少,新华这才得以有空帮家里干农活挣点工分。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新华上小学后,就成长为家中半个劳力,学会拔秧似乎是入门必学课程。一手拔秧,一手收秧,凑成一束,跺齐、洗根、打结、扎秧把、甩放,系时不能太松,抛秧时容易散乱,也不能太紧,栽秧时拽不开影响速度;每个秧把不能太大,小手们拿不下,也不能太小,费时间拽绳子。不一会,后面的秧把越排越多,一个个士兵一样,精神抖擞地站立在秧田里。

新华的双手熟练得像机器似的一个接一个出秧把,建华看着新华的进度也不甘示弱迎头赶上。书求看着自己这两个从小就懂事的大儿子心里很是欣慰。

“新华,最近在师父那学习的怎么样,手艺有长进吗?”书求看着儿子们卖力的干活,有意找点话来聊聊,放缓下进度,也稍微喘口气。

“还不错,尤其最近县里一位竹篾手艺人找到师父要打一把柴刀,对材料和工艺要求都比较高,师父让我全程参与,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跟着你师父就要踏实地虚心学,不要一有所得偏快然于心就得意忘形,你师父的手艺高深着,平时不懂就多请教”

“嗯嗯,我知道了,我平时没事就会琢磨着师父的工艺,不懂的地方就会找师父请教”,新华擦了把额头的汗答道。

书求看着仍然埋头苦干的建华,最近建华一直表现的沉默寡言,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孩子大了都有自己的心事了。

“建华,最近老板着副脸,过年那会也没看到你有什么好脸色,是看上哪家好姑娘碰鼻子了吗?”书求拿着儿子开涮,作为父亲作为长辈,他从来都是以平辈的口吻跟自己的孩子交流,在他的交流理念中,首先需要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平等和尊重,如果父子能处成朋友一般,那么就算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只有孩子把你当朋友,他才会跟你敞开心扉的交流沟通。但这也只是他心中的一种理想状态,在中国自古传统的农村社会,父子是有着比较严格的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的,所谓父为子纲,在一般家庭父亲就是一个家庭的权威,孩子只能服从。在这样一种社会大环境下,书求的理想状态比较难以完全实现,但平时私下里他还是尽量跟孩子们先处成朋友。

“没有什么事,爸!我这人你还不了解,我要看上谁家姑娘我死缠烂打也要追到手,我还会粘着要你帮我去提亲。”,建华停下手中的活回答道。

“是咯,这才是我们建华的性格。那你最近肯定有其他心事,你平时也不是这副德行的”

“爸,建华现在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了”,新华接着父亲的话道。大年三十他和建华聊过,大概了解建华目前的状态。

“爸,我也到这个年纪了,一直不知道自己以后该干什么。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觉得我不属于这里,我想去更为广阔的天地去闯荡”

“好男儿志在四方,有这个志向父亲挺为你感到高兴的,但是建华,人有不能好高骛远,做什么事情都要脚踏实地才会跌大跟头的。”书求踌躇了一会,马上给建华浇凉水似乎不太合适,转而又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