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围城(十一)225(1 / 2)

两日前一得到郑辰理拿下宣化的军报,马上便是朝会的时辰。不过此时的内阁除了被郑辰杀掉的首辅戚南星和礼部尚书李琰,还有因病不能上朝的祁怀忠,以及已被革职查办的户部尚书陆严,此时七名阁臣只余三个。

太和殿上,位列前班的首辅宋亭朗声道:“我大弘今后国运到底如何,便要看与郑辰理的这一战了。既然郑辰理孤注一掷携带所有精锐要与我大弘决一死战,我大弘全力一击也不是没有胜算。”

代父主持朝政的郑辰玦心头一喜道:“宋首辅有何高见?”

宋亭道:“如今大弘安危之机,便是守好正京城,其他事宜可先暂且排后。我大弘尚有十二万靖西军、九万平北军、六万镇东军,只要靖西军和平北军留下二万兵马驻守关隘,其余兵力和镇东军全部兵力合计二十三万,一道调至正京,再加追至魁山平定中军之乱的平北、镇东二军尚余的四万余兵马回防,以及京防司、殿前司一万余兵马,届时我大弘朝廷共有二十七万兵马。且我军对正京及周边地形熟悉,再以此兵力还对抗郑辰理的二十万兵马,我方岂有不胜之理?”

工部尚书徐勤出班奏道:“去岁秋末北狄屡屡犯我北方边境,压我大弘北境十余个城池,烧杀抢掠无数。多亏平北大军将士蹈锋饮血马革裹尸,才收复失地保我北境平安。如果此时我正京城刚刚经过定中军叛乱,民心不稳,粮食不足。若是此时将平北大军大部调回,北狄大军趁机犯我边境又该如何?”

郑辰玦眉头紧拧,问道:“徐尚书,你的意思是该当如何?”

徐勤道:“和谈。郑辰理本是先弘文帝之子,本与咱们郑氏皇室同族,在这外敌环伺之时,若是同室操戈必然会陷入两败俱伤之境地。”

郑辰问:“依徐尚书之见,该如何和谈?”

徐勤道:“以长江为界,我大弘朝廷据守江北,郑辰理割据江南,两个朝廷交为兄弟邦国,互不侵犯互相贸易,若遇外敌也可守望相助相互为援。”

看着徐勤一副义正辞严的模样,郑辰玦知他不是在说笑,心中不禁暗暗恼火,这徐勤年逾六十的人了,竟然会有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退一万步而言,就算我大弘朝廷愿意与郑辰理割据一方各不相犯,郑辰理会愿意吗?然而他却是不动声色问:“那我朝廷该如何与郑辰理和谈?”

徐勤道:“老臣听说,在蜀、秦几地,郑辰理称得上是体谅民情、爱民如子,自然不愿因战事致民不聊生。只要朝廷和郑辰理摆明道理,厘清利益,又有什么不能谈的呢?”

郑辰玦还未说话,兵部尚书严予便出班驳斥道:“徐尚书此言差矣。西羌去年才发生内乱,现下国力尚不足以犯我西境。而北狄在夏日男人都忙着放牧,往往是秋收后才有闲睱犯我北境,目前北境无虞。而郑辰理这个弑君谋反的乱臣贼子,应是人人得而诛之,朝廷又怎能放任他建国立邦,这岂不是助纣为虐?更惶论郑辰理逆贼亡我大弘之心不死,又怎会与朝廷和睦友邻?太子,在冀、鲁、豫三地总兵司各有兵马二万,皆可调来正京与郑辰理决一列战。”

内阁三人,宋亭、严予坚持死战,徐勤坚持和谈,朝上众臣也分为两派,倒是支持徐勤的更多一些。最终郑辰玦采纳了严予的意见。郑辰理将所有兵力全部押到这盘赌局中,既然他送上门来,那么朝廷便要抓住这次机会不计代价将他消灭在正京,以此结束这场十年的混战。

如此,一个时辰之后,往靖西、平北、镇东大军和冀、鲁、豫三地总兵司调兵的敕令便分别由信鸽、探马传了出去。

郑辰理的军队密密麻麻从城下平地一直延伸到城北半山间,步兵、骑兵、弩兵分门别类排列得层次分明,云梯、床弩、冲车一应攻城器械排在军队最前列。在镇东大军总兵周适的指点解释下,郑辰玦知道这便是朱雀夺门阵,是一种强势攻城的阵法。

“登登登登”几声战鼓响过之后,一匹黑亮的战马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驼着一名着银色甲胄的军官穿过重重兵将来到阵前站定。此人便是光复军大元帅、太子郑辰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