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湘军大将胡林翼95(1 / 2)

湘军江忠源死后,不光曾国藩大显身手,湘军大佬胡林翼也站了出来。

嘉庆十七年六月初六日(1812年7月14日),胡林翼生于湖南高官宝道长沙郡,益阳县(今益阳市)长岗村胡家湾。

他出身官宦之家,其父胡达源曾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官至詹事府少詹事,为四品京堂。

正因为此,胡林翼从小受重视,得到了较好的教育。胡林翼六岁时,由祖父教导认字,读《论语》。

八岁时,胡林翼祖父在益阳修志馆编修志书,他随侍在侧。

恰逢将赴任川东兵备道的陶澍顺路回老家益阳探亲,陶澍一见胡林翼,就惊为伟器,说:“我已得一快婿。”

遂订下娃娃亲,将自己五岁的女儿陶琇姿许配给他。十九岁时,胡林翼与陶琇姿完婚。

婚后师事同里人蔡用锡,二十一岁时,他偕夫人送岳母贺夫人去南京陶澍两江总督任所。

陶澍是促成嘉道年间,经世之学重新活跃的代表人物,办事干达,政声极佳。

留居节署一年,胡林翼亲见陶澍兴利除弊措施,深受熏染,“精神殊为一变”,自认为受益匪浅。

江南一行,使胡林翼收获很大。从此,他“于书无所不读,然不为章句之学”,嗜读《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以及中外舆图地志,对于“山川厄塞、兵政机要,探讨尤力”。

除了耳濡目染经世之术外,在此期间,胡林翼还得到了躬行实践的机会。

道光十一年(1831年)五月,沅湘大水,益阳受灾严重,饥民流离失所。

时在家受学的胡林翼,担心饥民无食一变而为乱民,慨然曰“秀才便当以天下为己任”,挺身而出,面见县令,“请按灾区编户口,劝富民出钱粟以赈”。

他还提出具体的救灾方案,即令遭灾各处保甲,根据贫富情况造户口册,分上、中、下三等,上户不管,中户可减价买米,下户免费给米,限期一个月。

为监督保甲,防止其舞弊,胡林翼建议“选本地士绅协同办理,一以镇地方,一以免保甲之欺罔”。

鉴于劝捐遭富民抵制,十数日无动静,他愤不可遏,不得不“一出倡之”,首先请岳父家,捐出两千两银子以作表率。

然后对其他富民苦口婆心劝导,“以至诚感之,以大义责之,以危言动之,以赏劝诱之”,终于使大家踊跃捐款,立致数万金。

“已而,散米表食,全活甚众”。当时,胡林翼年仅二十岁。

在给爷爷的信中,他详细叙述此事经过,说:“此事出于孙之意,见无一人赞之,但沮之者不下十数。而孙自以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麋鹿奔于左而不顾,亦可谓毅然不移矣。”

道光十六年(1836年),胡林翼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编修,不久后充任国史馆协修。

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江南乡试副考官,因失察正考官文庆携举人熊少牧,入闱阅卷巯之误,被降一级调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