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华夏四年大发展86(1 / 2)

石达开还在广州赐容闳为伯爵,两人聊了两天,石达开同意了他的建议,拨款给他,让他去美利坚招募技术工人。

没错,华夏军缺技术工人,没办法,培养不容易,老百姓干杂活可以,上技术很慢,这怎么可以!

石达开恨不得一口吃成胖子,这慢腾腾的,他忍受不了。他和罗孝全商量,让他带着容闳去美国招人,开出比当地高一倍的工资。

美国南北战争马上要准备了,必须提前布局,石达开支持南方农场主,毕竟这些人不错,可以提供低价的粮食。罗孝全早点回去还带着石达开的一封信,给南方李将军的,时间是葛底斯堡大战前。

石达开当然不能让美国统一,那样会给华夏崛起增加难度。他想好了,等太平军投降了,派出太平天国的信徒去支持南方农场主。

容闳也是华科院的院士,在广州军火厂工作。

清道光八年(1828年)深秋,容闳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一户贫困农家。此时,原属香山县的小岛澳门已被葡萄牙殖民者占租近三百年。

大清康熙朝后期,直到鸦片战争前,清朝一直实行禁教政策。

西方传教士不把这规定当回事,一直没有停止活动,他们悄悄在沿海传教,并兴办医院和学校,以吸引人入教。

葡萄牙人占了澳门,作为大清政府鞭长莫及的地方,自然成为传教士的大本营。

道光十五年(1835年),七岁的容闳跟随父亲前往澳门,并入读当时仍附设于伦敦妇女会女校,马礼逊纪念学校。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大清作为废物,把香港割让给英国,马礼逊纪念学校迁往香港,容闳亦随之迁往香港继续学业。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底,勃朗校长夫妇因病准备返美,临行前表示,愿意带三五名学生赴美留学。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1月)初,勃朗牧师返回美国,离开时带同容闳、黄宽及黄胜三人前往美国留学。

4月12日,容闳到达纽约,于麻省之孟松预备学校(MonsonAcademy)就读。

道光三十年(1850年),他毕业后考入耶鲁学院,是第一位于耶鲁学院就读之中国人。

华夏四年(1854年),容闳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获文学士毕业,返回中国。

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位海归,一生爱国,石达开称呼他为留学生之父。

容闳和洪仁玕认识,关系还不错。最先把近代化的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运动上。他出于对太平天国的同情,冒险前往天京(今江苏南京)考察。

他向太平天国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七条。

他表示如被采纳,愿为太平天国效力。洪秀全表示非常好,赞成其建议,但嘴上王者,就是不做,其实杨秀清做主,无法实行。

容闳不是傻瓜,“未敢信其必成”,对洪秀全授予的官印,坚辞不受。

容闳离开太平军后,还曾去安庆谒见曾国藩。然后来到广州,毕竟货比三家,他还是明白的。

华夏四年冬,他受石达开委派,为筹建广州制造局赴美采购机器,次年回国。所购100多种机器,成为广州特区企业,制造总局的主要设备。

石达开任命容闳为广州特区总管,负责对外关系。容闳先后翻译了《地文学》、《契约论》等书。

华夏五年,石达开采纳容闳建议,在广东制造总局内,设立兵工学校,培养机械工程技术人员。

华夏五年,容闳上书石达开,提出四条建议。

华夏五年,容闳又向石达开提议派学生,官费赴普鲁士留学。石达开大力支持,陈兰彬、容闳分任幼童出留学生正、副委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