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徐寿造船85(1 / 2)

华夏四年,复兴港的工业革命进入第三年,科技发展很快,其中科技带头人是徐寿。

石达开设华科院,赐伯爵,目前院士有四名,徐寿是第一名获得者。

嘉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他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社岗里。徐氏世居无锡,“力田读书”,是一个比较贫苦的农民家庭。

徐寿的祖父审发,务农的同时兼作商贩,家境日渐富裕。徐寿的父亲文标,大概是徐家的第一个读书人,但年仅26岁就去世了。

母亲宋氏含辛茹苦,将他和两个妹妹抚养成人。在他17岁那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徐寿早年也习举子业,“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

八股诗文无法解决生计问题,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一面务农,一面经商,往上海贩运粮食。

难能可贵的是,徐寿并没有就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生活的磨难,务农经商的实际经验,使他痛感八股文毫无用处。

鸦片战争前夜,清皇朝已经走向衰亡,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青年徐寿立下了“不二色,不妄语,接人以诚”和“毋谈无稽之言,毋谈不经之语,毋谈星命风水,毋谈巫觋谶纬”的座右铭。

他抱定了经世致用的宗旨,开始在经籍中研究有用之学。他研读《诗经》和《禹贡》等经书时,将书中记载的山川、物产等列之为表。

研读《春秋》《汉书》《水经注》等历史、地理著作,则注意古今地理的沿革变迁。凡是有用之学,他无不喜好。

徐寿的家乡无锡,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远近闻名的手工业之乡。那里有许多能工巧匠。

这种风气也影响了徐寿,他从小就爱好工艺制作,“少好攻金之事,手制器械甚多”。

他转而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徐寿在科技方面的兴趣极为广泛,举凡数学、天文历法、物理、音律、医学、矿学等等,他无一不喜,无一不好。

他不仅潜心研究科技典籍,对从欧洲翻译过来的西方科技,也认真加以研究。

他认为工艺制造,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而科学的原理又借工艺制造体现出来,所以他总是“究察物理,推考格致”。

徐寿的青年时代,尚无进行科学教育的学校,也无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

他说“格致之理纤且微,非借制器不克显其用”。徐寿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是自学,坚持自学需要坚韧不拔,徐寿有这种毅力。

在自学中,他的同乡华蘅芳(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擅长数学,比徐寿年幼15岁)是他的学友,他们常在一起,共同研讨疑难问题,相互启发。

在学习方法上,徐寿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华夏三年,徐寿、华蘅芳在复兴港科技学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