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老毛奇可是天才81(1 / 2)

石达开看好普鲁士的同时,还要求外交部长穆帅搞来老毛奇。

1800年10月26日,毛奇生于梅克伦堡易北河畔的小城帕希姆,祖上是容克贵族,父亲当过普鲁士军官,母亲来自卢卑克的商人家庭。

同不少容克家庭一样,十九世纪初,毛奇家的经济也破产了。拿破仑战争的打击,施泰茵解放农奴的改革,普鲁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领主经济急剧衰落下去。

毛奇的父亲迁居当时丹麦属下的霍尔施坦,并在丹麦军队中服役。

1809年毛奇8岁时,被送到霍尔施坦的乡村牧师处受教育。两年以后,被送进哥本哈根皇家军校。

1817年他获皇家近卫军少尉衔,军校长期野蛮的“棍棒教育”,毛奇的身心遭到“无法医治的创伤”。

他给弟弟的信中写道,经济上的匮乏和穷困使他变得愤世嫉俗。这个瘦长的、有着浅色头发和蓝色眼睛的青年军官,变得出奇的缄默寡语。他爱思索,冷眼观察世界和自己的前途。

1821年在参观柏林后,他确信小小的丹麦不是他的用武之地,而普鲁士才是他施展宏图之处。

1822年3月,毛奇通过考试获得普鲁士军籍,成为驻奥得河畔法兰克福第八近卫师的少尉军官。

一年以后,他又通过考试,进入普鲁士军事学院。他受到许多学科——包括语言学的教育。

他对卡尼茨的《战争史》,埃尔曼的《物理学》,特别是对里特尔的《地理学》感兴趣。

不知疲倦的学习使他的健康受到损害,不得不中途辍学疗养。

1826年,他回到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师部,担任教学工作。由于经济拮据,他开始写小说和军事论文。

毛奇在1828年,发表了《论军事测绘大纲》。因而调到柏林总参谋部,所属的地形测量署工作。

普鲁士亲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对总参谋长曾说道:“不要小看这个瘦得像铅笔的年青人,他确实有东西。”

1834年,毛奇升为上尉。这年11月,他到达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名义上是休假,实际上是受命出使,帮助土耳其进行军事改革,加强普鲁士在土耳其的影响。

毛奇作为顾问,帮助苏丹政府拟订建立国防军的计划。视察达达尼尔阵地,并提出改进设施,勘察巴尔那要塞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等。

毛奇特别详尽地勘察了,伊斯坦布尔及其四郊,绘制了著名的君士坦丁堡地形图。

1839年6月,土耳其同埃及发生战争,遭到失败,普鲁士军官也被迫离土回国。

毛奇在土耳其军队中任职4年多,后于9月到达维也纳,写了《论1839年夏季的土埃战争》的文章。

他开始考虑,在一个新的时期,一场大规模的现代战争,战略和策略应该是怎么样的?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欧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大规模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和思想革命,使欧洲和德国的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