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太平军的北伐78(1 / 2)

洪秀全确实贪图富贵,迅速腐化,但太平天国整体上还行。

太平军进城后,按旧例在天京设立了女馆,男女分开居住,所有女性都必须参加劳动,刺绣、缝纫、运粮、挖渠、伐木等等。

从广西过来的客家老姐妹,常常催促江苏的新姐妹快点干活,裹小脚的江苏女性难以忍受大量劳动时,老姐妹甚至会鞭打他们。

太平天国这种变态的男女分居制度,一直到两年后才彻底结束,倒不是因为领导层改主意了,而是粮食不够吃了,只能释放女性回家。

太平天国对儒家十分憎恨,到处烧学宫、毁孔庙,但太平军进南京后,迫切需要读书人来帮助自己起草报告,对他们十分尊重。

他们着民众常服,免除他们的兵役,叫他们“先生”,跟军官同席同食,像对待贵客或老师一样对待读书人。

他们每日三餐,通常是八个人一桌,二荤二素四个菜,吃饭前要全体肃立,主管带头祷告,感谢天父恩福之类,这应该是洪秀全在广州罗孝全那学来的。

洪秀全到每座城市,都特别喜欢过一过开科考试的瘾,对冲当年屡试不中的挫折感,那总得给读书人一点面子吧,要不谁来考?

其中魏源很受太平天国尊重,石达开还写信要,不是白要拿粮食换。

魏源是当时极难得的开明派,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石达开和左宗棠十分看重他。

太平天国没有立刻答应,他们和石达开又来回讨价还价,最后才把魏源通过水路送去了广东。

为了避免士兵和百姓冲突,太平军住在天京城内,百姓则住在近郊,城区就是一个军营,没有任何店铺,他们平时买东西,都得到城外的商业街上去。

太平天国高层制订的策略,是韦昌辉为中央军总指挥,守卫天京及周边。

西征军,由胡以晃为总指挥,向西占领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再攻入四川。

北伐军由萧朝贵带着,李开芳和林凤祥,向北一路占领北京,之后拿下陕西、甘肃、山西,再折向四川。

最后北伐军和西征军,在四川胜利会师,拿下整个大清。

这个战略听起来相当扯淡,也不知道洪秀全和杨秀清哪里来的勇气,是找梁静茹要来的吗?

太平军将扫荡大清,想象得过于儿戏。历史上,从没出现这种孤军深入、缺少后援,还能打遍无敌手的情况。

大清地形太复杂、气候相差太大,士兵常常水土不服,很难一口气打得底。就算这一路摧枯拉朽,攻城容易,又怎么控制打下来的区域呢?

北伐军,一句淡淡的“占领北京后转陕西”,好像打北京唾手可得一样。

那可是一个帝国的首都,集大清资源保卫的地方,光驻防的常备军就有20万,就凭北伐军这区区两万两千人,一路杀过去然后爆种拿下?

这份战略实在是荒唐极了,不像西征军那样,打不到四川,也可以扩充领土、兵马、财源是正常的战略,北伐军这种打法,纯粹送死。

面对江南江北大营围堵,制定出击策略时,太平军又开始瞎扯淡。

在北伐这件事情上,洪秀全意图夺回军政大权,想通过拉拢萧朝贵,削弱杨秀清,因此支持北伐。

萧朝贵要北伐没啥想法,就希望以全军之力北上,一举击溃清廷。

萧朝贵是为整个天国着想,但洪秀全和杨秀清却在这件事情上,为自己的权利考虑。

因为太平军诸王都主张北伐,杨秀清只能接受,但他让萧朝贵带着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以及西王的士兵出战,自己则留在天京。

这样北伐的军队实力不弱,如果战损,萧朝贵的实力受损,在他可承受范围之内,如果真攻破北京,那就当捡了个大便宜。

所以北伐的队伍,这种危险的事,还是萧朝贵带兵出征。

北伐风险高、难度大,萧朝贵作为第一猛将出征,这是十分合情理的。

萧朝贵带着大军,也没考虑太多。让林凤祥和李开芳为先锋,从一开始,他就没多想。

洪秀全和杨秀清的内部矛盾,从紫荆山延续到南京城,已经难以调和。不过他们要你死我活,还需要一点时间。

一个缺少核心领导的团队,有力气也没办法往一处使,真的很难搞啊。

华夏三年5月8日,在做了一段时间准备后,萧朝贵命令李开芳、林凤祥、吉文元率部由扬州启程,乘船千艘,西上长江,开始了太平军的北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