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清小金库的灭顶之灾54(1 / 2)

清代皇帝素以西学和洋货为奇,广州十三行因其商贸地位,成为各类人才的中转站,奇异洋货的供应地。

康熙时期,每当洋船泊靠,随船而来的西洋人,便会被安排到十三行商馆,在天主教堂学习汉语,学成后奏报皇帝,以便日后到宫廷供职。

在进京前,洋人休整和学习,都在广州十三行。商馆区的十三行夷馆,与十三行商馆遥相对应。洋人到了广州后,居住在夷馆。

十三行街区也是天堂,属于工艺美术制造业,也是宫廷匠师的人才基地。这里的作坊星罗棋布,能工巧匠密布。

肩负皇命的广东大吏,将其中的顶尖人才举荐进宫,成为引领宫廷制造业的主力。

康熙年间,十三行输送的玻璃匠程向贵、周俊二人,将已掌握的欧洲磨花玻璃术,带进内廷玻璃厂,制造出作品“雨过天晴刻花套杯”,这是当时工艺美术的最高水平。

到了雍正年间,皇帝再想烧制此物,已是人去技亡。看来,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工艺技术面前,有时也是无能为力的。

内廷许多优秀的珐琅技师,来自于十三行街。广州行商很努力,为宫廷引进西洋人才方面,曾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1766年,有位名叫吧心的法国外科医生,随本国商船到粤,因没有找到进京当差的途径,而搭船回国。

两广总督查明,他居住十三行内的法兰西夷馆,未曾与商馆行商,互通信息。

为此,皇宫不得不继续等待,西洋医生的再次到来。为了及时输送西方人才,广州官府定了,随时报告洋人信息的严格制度。

那位法国医生又来了,还是到了紫禁城。所以,对于到华的西洋人来说,十三行确实有用,是走向清朝京城的桥梁。

广州牙雕工匠,也于雍正年间进入宫廷。1729年,海关监督祖秉圭,送牙匠陈祖章进宫。

当时,苏州牙匠施天章等,在宫内已经供职多年,陈祖章进入牙作,能在苏派牙匠控制下,施展技艺,崭露头角不是一件易事。

大清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册》中记载,1740年,陈祖章每月薪俸银为头等,苏州牙匠施天章,食下等钱粮而退役,说明广州牙匠已经占据主要地位。

1741年,陈祖章父子,雕制出《月曼清游册》,描写了贵族仕女们,从正月到十二月的生活,有浓厚的民俗风味与生活情趣。

广东的木器工艺,在全国扩散影响,也是起源于工匠进入宫廷。1729年,粤海关监督,从广州行店作坊招募霍五等人,进入造办处。

与此同时,工部右侍郎年希尧,送进大清首都多人,有苏州木匠佘节公等六人。这些人与牙作类似的苏粤共处、大家都是竞争对手,那是营垒分明。

广州外贸洋行,每年为宫廷输送洋货,时称“采办官物”,其中多为紫檀、象牙、珐琅、鼻烟、钟表、仪器、玻璃器、金银器、毛织品及宠物等等。

洋行商人,还根据大清皇宫的要求,按照内廷出具的式样逐件采买,分别由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和粤海关监督每年进献四次。

石达开翻阅郑观应给的,十三行清宫《进单》、《贡档》。他发现,一口通商之后,皇宫享用的洋货,全部由广州贸易洋行输送。

乾隆年间,货栈每年进口洋货千余件,广东官员从中间挑出特色产品,作为贡品,进呈的达到数百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