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侦察赵国边界线53(1 / 2)

平城邑长肥司见状,内心惴惴不安,心脏不由开始狂跳。

“有胡人骑兵!!警戒!!”随着他的大叫,卫卒长也大叫道,“鸣钟!插旗!起燧!响鼓!发集合令!”

战国时期,城池遇敌,可不是哨兵发现敌人后点烽火这么简单。

一般使用烽、表、燧、火苣、鼓、钟。烽:一种是示警旗,5米到6米的带超长木杆一头悬挂桔槔,作用是标识敌人数量;表:一种是示警旗,2米长木杆一头挂有旌旗,标识距离,有时候也当做小型的烽来使用;燧:柴草垛,作用是点燃后示警,昼夜通用;火苣:就是火把,一般长5尺,是晚上示警用具;鼓:及时传递敌人进军信息,昼夜通用。钟,就是撞钟,不过一般钟为报时所用。

作为常年处于赵国与林胡作战第一线的平城邑,士卒非常警惕,当卫卒长大吼时,城头的士兵就各自开始工作,经年累月的操作经验,让他们迅速完成了插旗,撞钟,点燃柴草,以及起鼓集合。

随着隆隆鼓声作响,城下赵国士卒,提着长枪,盾牌,在城头架起了拒马桩,赵国弓弩手也全部集合完毕,搭箭上弦,弩弦拉开搭上弩箭。

平城邑上有赵国的床弩,因此,邑长肥司并不担心,况且此队胡人骑兵人数较少,目测五六十人最多了。

但是,让他在意的,是那在阳光照射下,银闪闪的盔甲。

银闪闪的金属光泽,不会是铁甲吧?肥司作为一个熟知炼铁的邑长,自然知道原金属色的铁器,极其容易生锈,这个时代,就算是炼铁业发达的赵国、韩国、魏国生产出来都是生铁,含碳量超过2.2%,更有大量硫化物。因此铁器极其容易生锈,赵国的铁质兵器都是上大漆防锈。

对方能够使用原色的金属盔甲,显然不需要对防锈在意,这打破了他对林胡骑兵的认知,林胡骑兵并不多,但是多数能有一件皮甲就算不错了。这些骑兵,带头几人,全身似乎都被银甲覆盖,在阳光照射下异常亮眼。

这不同寻常啊,绝对不是他往常所见的林胡部。眼前的情形,让他预感草原似乎正发生一场可怕的风暴。

“邑长大人,这些胡人来意不明,我们该如何应对?“卫卒长急切地问道。

肥司沉思片刻,缓缓开口:“不可轻举妄动,你先派人拉几个熟悉情况的胡人,问清楚进城胡人,这队胡人骑兵属于哪的。同时,加强城防,严阵以待,务必确保平城百姓的安全!“

胡人骑兵,神秘而强大,他们的出现让整个平城邑骤然紧张起来。

当然,虽然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前,赵国也有骑兵,但是赵国整体是以步兵、车兵为主,骑兵只充当斥候和报信任务。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弓骑兵才成为赵国主要兵种。

亦思娜看到平城邑城墙上的床弩,记得伊晨曾说过,赵国的床弩可射300米以上。

此次侦察,其实是伊晨为了消除骑砍2系统上面的战争迷雾,所以飞鸽传书给亦思娜,让她带少量骑兵去赵国腹地跑一圈,扩宽一下骑砍2系统大地图的视野范围。

当然,本来应该担任主要侦察任务的两只美洲角雕,被伊晨打发去侦察北方的匈奴联军了。所以南部侦察只能交给了距离赵国边城较近的亦思娜所率库赛特骑兵队了。

亦思娜挑选了5名女亲卫,5名可汗卫士,50名土尔扈特,每人带2—3匹马,携带肉干、肉松、干奶酪、马奶酒、羊奶酒等食物,还有伊晨研发的水质过滤器,几小时奔袭50公里,到达了赵国平城邑,按照伊晨提供的赵国草图,伊晨从后世网络资料拉出来的,需要跟现实情况与骑砍2大地图做个比较。亦思娜率领的库赛特斥候骑兵在赵国边境纵横驰骋,他们的目的是侦查赵国的地形、兵力部署以及城镇布局。

亦思娜要绕过平城邑,再侦察平阴邑后,从后世山西省大同市雁门山绕回丘林聚落。

接着,亦思娜率领库赛特骑兵们转头就走,年轻女战士英姿飒爽,骑术精湛,犹如一匹矫健的母狼在草原上奔腾,绕着平城邑转了一圈后,亦思娜便率队离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