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初次交锋(1 / 2)

“嗯?”

朱载堃听到有人叫自己,便抬头看见众人正齐齐望向自己,叹口气,缓缓开口道:“王兄,我能有什么看法?这几年一直养病,连书都读的少了。再说,诸位内阁的师傅都在这里,术业有专攻,我这个局外人还是不要添乱的好。”

朱载堃尴尬的笑了一声,连忙推辞,他并不打算出风头。

现在的自己即无权势,也无簇拥,就算能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那也不过是给自己这两位哥哥做了嫁衣。

要治大明,需要下狠药,周公虽好,与我无优。

“福王殿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能说出术业有专攻之语,足见殿下平日用功之深。”张居正忽然站起身来,朝着朱载堃行礼道,露出一丝欣赏之情,谈话使人如沐春风。

“哈哈,这位便是张相公吧!自小便有神童之名,我大明得此人,如猛虎添翼,岂有不兴之理。”朱载堃看着此时不过三十来岁的张居正,激动的喊道。

隐忍十几年,而初衷不改,强行为大明续命之人,朱载堃看着真人站在自己面前,自然激动万分。

况且,这张太岳也是难得的俊材,神态举止,言谈文雅皆是不凡,能在史书留名,便是对此人的最大肯定。

“多谢殿下美誉,神童之名,不过人云亦云。至于殿下说的,如猛虎添翼,更是无稽之谈。我大明如今有首辅严嵩,次辅徐阶,此二人才是我大明的双翼。”张居正拱手道,声音铿锵有力,不卑不亢。

裕王朱载垕看着张居正,满意的点点头,自己的儿子还缺个师傅,不由起了心思。

“太岳,说说你的想法,我们大家也好参考一番。”

徐阶见裕王已经注意到了张居正,便有意朝着张居正喊了一声,想要对方在裕王面前一展才华。

“是,阁老。”

张太岳朝着众人行了一礼,甩了甩长须,正色道:“那我就抛砖引玉,说几点我自己的看法。

北方有鞑靼进犯,东南沿海,又时常受到倭寇侵袭,再加之各地方官员贪墨之风盛行,这些年,各省天灾不断,官府疲于急救,自然造成国库亏空。

浙江产的丝绸,全国盛名,一亩桑田的收入也远远高于农田,只是怕浙江的百姓不同意。桑田需要三年才能成材,这头几年的生丝卖不上价格,我怕百姓会担心口粮不足,改稻为桑的意愿不高。若是因此激起民变,则万事休矣。”

张居正对此忧心忡忡,对内阁拟好的奏疏也并不看好。

大明朝的弊端在哪里,所有人都很清楚,但无人敢言。

“张大人,改稻为桑乃是国策,百姓愿意改自然好,不愿意改也得改。”严世蕃见张居正对内阁的奏疏持否定态度,不由高声提醒道,自信满满。

这改稻为桑的国策是他们父子俩一起想出来的,司礼监批红,陛下同意的事。

无论是谁,都不能阻止这份差事的推行。

“小阁老说的是,是在下欠妥考虑了。”张太岳轻笑一声,回礼道。

“民可使为之,而不可使知之,等到浙江的百姓种了桑树,他们便会明白皇上的苦心。”严世蕃自信的回答道。

现任的按察使郑泌昌、浙江巡抚胡宗宪,都是他严家的人,岂会失败。

“张师傅所言不无道理,若是百姓不同意,将如何?”裕王朱载垕思索片刻,开口询问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