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但求温饱(1 / 2)

成长或是成熟的烦恼与痛苦,最大的来源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

村上有人家姓温,生了五个儿子,大子名为温良、二子温恭、三子温俭,四子温让。

他是家中第五个儿子。

所以他叫:温饱。

温良恭俭让,这是读书人所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老爹温八斤当初送柴去书塾,无意听到了这么一句带温的句子,不甚解但既然是从读书人口中诵出的,那必定是好的,于是用了半担柴才跟夫子换来了这五个字,分到第五个儿子的时候,字就不够分了。

就这四个儿子的名字,就让村上不少人都羡慕不已,也让温老爹为此自豪了大半辈子,几个哥哥也因此头都比其他人抬得高点。

也难怪,村上其他人的名不是叫温大狗就是叫温二牛,叫温水的就八个了,草率的很,整个村子没几个比他几兄弟的名字有水平。

至于温饱这个名就更优秀了,他爹是绝对想不出来的,还是在刘地主家做帮活的时候,无意中听到一句:不求闻达,但求温饱。

他就记下了,他第五个儿子从此就有了名字。

温饱还有个姐姐叫温暖,有个妹妹叫温柔。

他两个女儿的名字,不用说也是这么来的,他还记下了些关于温的词语,想着到时候家里添了人便用得着,对了,他孙子分别叫温度和温和,两个孙女一个叫温衣一个叫温顺。

温饱今年十五岁,这个年纪挺让人苦恼和困惑还带些不甘和彷徨的,遗憾是成长路上绕不开的话题。

因为这个时期已经逐渐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并且要面对现实了。

少年得志的人很少,失意也多从那时候开始。

而他也在面对着两个人生的重要决择,一是事业,二是爱情。

刘老爷家不定时招收包身工,一旦招收都会使得周边地区很多人闻迅而来,竞争激烈一点不下唐伯虎卖身入华府的剧情。

这是因为刘老爷买包身工出的卖身价,比别家要高一点,福利待遇也相对优厚一些,别看只是高一点,好一些,但对卖身处境的人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吸引力。

打过工的都知道,在职场上有一个好老板,或是一个好领导对于职业生涯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包工更甚于打工,是压上下半生幸福的,虽知地主大户大多尖酸刻薄,一个好的主人家或是说厚道一点的东家是可遇不可求。

对于他个人以及家庭情况来说,做包工是一个挺理想的出路,他几个哥也都曾去过刘老爷家应聘当包身工,但就他三哥当成了,二哥退而求其次去了隔壁乡的李老爷家当了包身工。

至于他大哥、四哥就只能到处去打打短工度日这样子,有时候有人家肯要就做⼀年半载的长工,但这种情况很少,大哥吃得多又有点不太聪明,四哥没什么力气,干不了什么重活,自然就遭人嫌了。

可家里就只有那点田和旱地,雕出花来都不够大大小小十一口人吃。

打工没人要,自家田地打的粮又不够吃,就只能租种田地了,这是没得选择的也是最多人最后能走的路子。

温饱家就租了不少田地,但租田租地的产出除了交租纳税,剩余所得还远不如给人打工。

众所周知,短工不稳定临时得餐温饱,长工得短暂的安稳但毫无保障,还是包身工最好,终身制不用担心失业,终生有保障,包吃包住包穿包安葬。

刘老爷家还包娶妻,虽然妻儿也是包工身。但是包二代还有主人家帮扶抚养,而且一出生就有了包工身份。

不知道祖上要积几代的德,才能做刘老爷家的包工,一旦成为包工,不仅一世无忧,而且还能世袭罔替福荫子孙,只要地主老爷的家没败,是世代无忧的工作。

做包身工还有一个好处,因为包身工也算是有了身份有了社会地位,出了地主家都觉得高人一等,面对那些短工、长工是有优越感的,虽然不是地主本家,但他背靠地主。

然而,包身工虽有千般好,但他不想卖身投靠,如果可以的话温饱他想做个小地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