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自伤自解哀愁难遣45(1 / 1)

李振钧每天都在焦急等待中度过。他把自己囚禁在环荫阁里,强制自己埋首经史,为来年的秋闱做准备,为实现妻子的遗愿拼尽全力,可是,妻子去世多时,灵柩还远在路上未能运回。他怎么能够静下心来专心读书呢?

年关渐近,天气转冷。李振钧情不自禁回忆起去年的这个时候。去年冬月,父亲从江宁布政使任上乞归乡里,回到树林冲家里。一家人终于结束了奔波之苦,可以安安心心地在老家过一个舒心的新年,共享天伦之乐。李振钧可以安安心心地读书,汪正珠也可以好好的调理一下身体。

那个时候,每天早晨,妻子就让人在环荫阁里生起了火盆。李振钧走进里面,整个屋子里暖气融融。然后很快就全神贯注地进人晨读的状态。到了上午,妻子有时也会来坐坐,陪着他说说话,听他讲典故,评历史。每当这样的时候,李振钧总是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说到高兴处,飞珠溅玉,神采飞扬。汪正珠总是认真耐心地听着,只有等到他停下来的时候,才作出一些简短而又精当的点评。她的点评,总是让他信服,也令他佩服。

有一次,汪正珠读了丈夫的《后》,就聊到了韩信。汪正珠问李振钧道:“韩信的‘登坛一对’,与诸葛亮的‘隆中一对’,谁更胜一筹?”李振钧心里明白妻子是针对自己诗中“登坛一对信奇才”一句而言的,但说实话他还真没有对二者进行过认真的比较。他想了想,才如实回答道:“我还真没有比较过,——你认为呢?”他将问题抛给了妻子。汪正珠知道丈夫特别崇拜韩信,就笑着故意说:“我也没有认真比较过,但是有一点,我认为诸葛亮要更胜一筹。”李振钧连忙问道:“哪一点呢?”汪正珠故意反问道:“诸葛亮成就了事业,韩信也成就了功名,但是两人的结局相同吗?”李振钧一时语塞,但他很快反应过来了,原来妻子是在担心他,也是在提醒他呢。李振钧感激地看着妻子,心领神会地调侃道:“夫人高见!诸葛亮本来不愿意出山帮助刘备,却从刘备的三顾茅庐中看到了他自己的归宿;韩信却没有从刘邦的设坛拜将中看到他自己的结局。”汪正珠听了以后会心地笑了。

后来他们又聊到了漂母,聊到了李振钧的另一首诗《漂母祠》。这首诗写于李振钧随侍父亲从常熟转运署督粮北上途中。汪正珠说:“我最欣赏的是‘吕后何如漂母贤’一句!”李振钧反问:“为什么呢?是因为这一句赞颂了女性,还是因为别的原因?”汪正珠想了想答道:“二者兼有吧。更主要的是,这一句颂扬了人性,颂扬了善。”李振钧心头一热,眼眶都要湿润了。他没有想到的是,别看妻子平时沉默寡言,可是她对一些问题的见解却并非一般须眉可比。妻子真是他的苦苦寻觅知音啊!从此以后,他一改往日的坏脾气,真正把妻子视为知音,在学问上也发自内心的认真钻研起来。每次和妻子谈论典故,探讨学问,他都像一个学生似的生怕被问倒。可是这样的日子实在太短暂了。没过几个月,妻子就被内兄接去了福建,如今已是天人永隔。想到这里,李振钧的情绪几乎要失控了。他真想大哭一场,可又怕惊动了本来就悲伤不已的父母。他只能把自己的一腔炽情倾吐在纸上:

双飞本是结同心,别鹤巢空侣莫寻。

月冷海天云寂寂,花残风雨夜沉沉。

看人往日悲僵瑟,嗟我于今亦碎琴。

欲觅鸾胶心未忍,关雎从此少知音。

同心已逝,知音难求。别鹤巢空,月冷花残。环荫阁中没有了往日的快乐与温馨,人生路上失去了相依相伴的同心和知音。远去了爱人的背影,枯竭了快乐的源泉,失去了人生的知音。一切的美好都烟消云散,一切的希望都荡然无存!生之乐趣何在?进取的乐趣何在?俞伯牙因为钟子期的去世而深感没有了知音,故摔碎了古琴。我李振钧失去了心爱的妻子、人生的知音,又将如何立身人世?生命有何意义?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人生之路又在哪里?李振钧一时陷入深深的迷茫和痛苦之中。

又过了几日,家中悲伤的气氛因年关渐近而有所改变。毕竟是一年一度的传统春节,各家各户都在欢欢喜喜地准备过年。兄弟和友人也常常前来劝解。大家纷纷发自内心地称赞汪正珠的贤德和智慧,无非用儒释道诸家的道理来劝说李振钧。什么“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什么“万事皆空”,什么“天堂”、“极乐世界”,李振钧都只是礼貌地听着。当然,李振钧也有机会向他们一吐衷肠。但是,心中的那个死结却不是随便谁人就能打开的。他早已经历悲欢,参悟浊劫,看淡生死。白头偕老终有一别,素帏诀别难舍难分。灵魂缥缈,余生短暂,唯有诗歌相伴,寄托无尽思念,聊以自解:

何须稽首向慈云,营奠营斋总莫闻。

白首永偕终是别,素帏亲诀转难分。

悲欢浊劫从今悟,花月尘缘肯再棼。

同此逝波应不远,待侬先理葬诗坟。

家人发现李振钧消瘦了许多,沉默了许多,也淡然了许多。父母亲以为儿子会慢慢放下汪正珠,逐渐恢复平静的生活。因此,只待汪正珠的灵柩运回,再做安排。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