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2 / 2)

愚以为:活出“味儿”来倒不如“折中说”的心态好,“折中说”也比不得活出“样儿”来的积极。

活出“味儿”来,个人感受便尤为重要。说到底便是个自私的活法!看不到周遭事物,凡事都只为自己图个乐子。说是什么平常心,倒也难以判断。有些人本应该年轻气盛,却张口闭口都是什么“人生一辈子,自己快乐就行了”明明就是摆烂罢了,还给自己冠以华丽的借口。在朝气蓬勃的年纪,说着垂头丧气的话语,那必然不是青年人所选择的人生态度。

“折中说”的心态好了一些,这种说法才称得上是平常心吧。既没有摆烂过日,但也没有力争向上。对于青年人来说这种活法就显得不够热血沸腾了。没必要消极,也没必要阴沉,更没必要用大好年华安静求稳。人总是要积极朝上的,青年的我们最不缺的就是用时间拼搏!

站在中间观摩两种态度的,估计就是对折中说比较信服的人。想要生活能够活出快活滋味的,便是罗素口中是否早睡早起都不重要的人。用这两种人生态度而活,是可能不差,但也并不精彩。

那些不甘平凡、积极朝上、有伟大梦想并付出实践的,才是我所向往的人。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展示了他的不凡抱负,正因为他不甘平凡、积极朝上、有伟大梦想,所以哪怕最后他的梦想没有实现,他也依旧过了个精彩绝伦的人生。

如果有较为关注体育的人,可能对这些话会更有感触。赛场如战场,而那无数个在赛场上活跃着的耀眼的运动健将,都是如此的不甘平凡、积极朝上、有常人难比的梦想!

我自认为:书为良药,兴趣为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做到二者得兼,才能让一个人越发进步。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由此可见,书籍中蕴含着足以“开天辟地”的神力!但不是偷瞄几眼书,就能与“神”并肩的!我酷爱读书,从小便是如此。因此,我就读于小学时,就常有不俗的谈吐。

这充分证明:兴趣才能促进一个人拥有的成长。打个比方说,一个嗜好饮酒的人,一定了解“生命之水”和白兰地是同一款酒;憧憬神话的小孩,也绝对清楚姜子牙封神那些事。兴趣就是这般神奇!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你善于读书,读书便使你致富。不仅如此,书中所蕴含的营养,可以升华乃至重塑一个人的缺陷及不完美。并不是说开卷定有益!同理,一个人要是受不良书籍的影响,将会把一个人推向一个无尽的深渊。

我就正确规避开了不良书籍的干扰,我阅读的都是积极健康的良性著作。这无疑为我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莫大的基础。后来的我甚以至于,我对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痴迷,对陈寿《三国志》的研究,对王阳明《传习录》的青睐和对毛泽东主席《心之力》的佩服等等。这些都足以论证高尔基的观点:书籍的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不单是书能促进人的发展,兴趣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尔基的观点大家有目共睹!“书籍”可以比作“阶梯”,那就算把“兴趣”比作“电梯”,又何妨?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乐趣能与学习相结合,如此的学习就比旁人不知轻松多少。毕竟一个人是否颓废,全部取决于你的生活态度,而且一个人开始振作精神的那一日起,才能称得上是觉醒之日!

兴趣便可以发展出他应有的灿烂。如果你把兴趣融入到学习中去,你的生活态度也会积极向上。我建议所有人都可以接触一段时间,来感受这个过程。我相信如此而来,收获是颇多的!倘若一个人没有任何的兴趣爱好,也不愿意读书学习。那么他的人生将暗淡无光,他也不会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这样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也是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李白喝酒和写诗相辅相成,正是因为他诗中有酒,酒中有诗啊。所以说:书为良药,兴趣为引。如果你能发现其中的妙处,就离成功不远了。

常言道:“己不变,应万变”。其中的几不变,不是说自己不需做出改变,他的意思应该是指:有真才实学的人,不需做过多的变动。就同魏征所说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你的学识、才能就是一个人的根本,只要你的学识足够渊博;只要你的才能足够得心应手,那么不管时态,时世态和事态怎么变化,你都有应变之道!此为:“应万变论”!

桓宽在《盐铁论》中写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至。”其实往俗了讲,就是要“识时误”。前提你得有一定的学识作为理论依据,才能练就一对火眼金睛,用于分清事实、看清事态。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看科技之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正如“应万变论”所言一般,有一批人能够审时度势,并结合自身才能乘势而上、有所作为。

依这几年来看,我们和“口罩”算是有一段孽缘。其中最伟大的应万变者当属钟南山院士。疫情的突然到来,他不慌不忙,立刻找到应变之策———口罩,并在第一时间,于电视、网络上指导人们共同抗疫。正是有渊博的医学知识为基础;也正是在灾难来临时的审时度势,才让钟南山院士做到临危受命时的不畏惧。后面也是成功制出新冠疫苗,供人们共度难关。

应万变论是真实管用的一套理论,虽然概念很简单。只有满足“固根本”、“审时势”两个条件时,才能保证你取得一定的建树。倘若只“固根本”,不“审时势”,就会令你空有一身本领无处施展。越王勾践就曾经吃过这等的亏,好在最后看清时势,卧薪尝胆,最后吞并了吴国。

倘若你只“审时势”,不“固根本”,那你就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没什么两样啦!所以说,想做到己不变、应万变,必要有真才实学,也必要会审时度势,没有人想成为跌落谷底的勾践他受到的屈辱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当然亦没有人想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他的所作所为是令后人所诟病、耻笑的。我们当以此为鉴,后有所作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还是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应万变之道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