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语文考试技巧(1 / 2)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对语文不够重视,觉得语文学习耗时长且回报少,想取得一个高分很难,但是也不会考得太低。所以语文就在所有的学科中被边缘化了,甚至是不被重视的。但实际上,语文是一种抽象的理科,因为语言之间也是有逻辑的。

数学是逻辑的符号化,语文是逻辑的文字化。因此,语文,特别是写作其实也是一门技术。

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掌握了写作的“技术”,至少我们在150分钟的语文考试中,会提高写作效率与阅读效率,并节省时间,把语文考试提升一个认知档次,不断提升对文字与文字间组合的含义理解,突破语文考试平常分的怪圈,把语文变成提分的科目。下面我们从分数比重最大、占时最长的作文说起。

(1)下笔前要告诉自己———考场作文没有必要写大作,特别是没有必要为写一篇打动人的文章而大动脑筋浪费时间,要让自己写一篇简单易懂、传递信息清晰的小作,华丽的辞藻可以略微点缀,但不要满篇浮夸。

(2)150字的开头是你经常要训练自己的。以高考作文为例,150字的开头绪论、中间的正论(150×4字)、150字的结论,一共900字。150字的开头字数是考场作文、杂志、公文、论文的单元,是构成整体文章的细胞。这跟英文构成单元字数是一样的,因为任何国家的文章都符合这个规律,只是文字形式不一样。开头绪论部分是考场作文中最关键的部分,因为这段直接关系到整篇文章是否符合主旨中心,只有这150字写好了,并且用这开篇的150字把握住题中阅读材料的主旨,其他段落围绕着这个中心,接下来的(150×4)+150字才能更有价值。

(3)如何把握主旨?当你读不懂整篇材料时,在你面对一大堆材料无法找到主旨时,你就要立刻运用寻找主旨黄金三法则。

法则1:写作材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组高概率是主旨。

法则2:找写作材料的贬义词,与之相反的词高概率就是主旨。

法则3:写高考作文只需有一个中心,切勿从材料找到两个中心揉着写。把一个符合材料的中心表达得清晰而又准确,你就至少可以获得45分了。

例如,2018年天津高考卷作文: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能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这篇材料给的关键字是“器”,搭配不同的字会有不同的含义。而考生只需要写其中的一个搭配。此材料给了两种器,一种是物质上的利器,或者说武器,一种是内心上的气量,切不可两者都写,一定要选择其一。

作文的好坏,其实与日常的“刻意练习”有很大的关系,日常练习时,我们大可不必将整篇作文写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并提炼材料所给的主旨,然后将开头的150字写下来,剩下的150×4字的中间部分只需写下第一句,也就是每150字的中心句(大约15字到20字左右)即可,结尾重点要练习的就是扣题。

下面我们开始讲阅读。

阅读的本质是文字传达给读者信息后,在读者大脑中产生的各种内心情感回馈,而考试就是将这些情感回馈到试卷上并与标准回馈进行对比。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调整自身的阅读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把握所阅读文章的内容呢?答案当然是可以的。

应试阅读有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1)首先阅读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这样就可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主要结论。

(2)在已经阅读了开头和结尾的基础上通读全文。这样在已经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基础上,从开头开始按顺序阅读,其实这也符合目录学习法。

(3)即使遇到了不懂的地方也不要裹足不前,继续读下去,因为有些句子只能读完全文才能理解其含义。

(4)有些句子读不懂,那就用笔画下来。与其说是为了搞清楚句子的含义,倒不如说是为了搞清楚在什么地方写了些什么。

下面我们从阅读题的答案入手。我们知道,任何考试试卷的阅读答案一定是符合逻辑的,这就涉及另一个学科———逻辑学,有兴趣的考生可以去了解一下。从逻辑学这个方向入手,去看待答案的设置,会节省很多宝贵的考试时间。

举一个逻辑上的例子。如果小明进门,门就会开;那么,门开了,是不是小明就会进门呢?学过逻辑的肯定知道,答案是不一定。也就是说A→B,并非能推出B→A。

还有一个常考的逻辑就是所有的A都是B,其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B包含于A,一种是A与B重合。

一般情况下,试卷上阅读题所用文章的挑选一定是经过严格的逻辑认证的,不会有逻辑上的瑕疵。利用好了这一点,就会进一步了解,在作者进行推导的过程中,为了不犯逻辑上的错误,一般都会使用比较中性的词汇来组织语言,像是“有的”“也是”“主要”等,假如没有这些中性词连接的选项,在逻辑上是无法成立的,这也是正确选项经常加入中性词去设置的原因之一。

我们来看一下2018年高考语文Ⅰ卷第一篇阅读第一题。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