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变数33(2 / 2)

饮茶的福伯见小郎不再抵触,便点头笑道:“能用,自是能用的,那些军属乃是部曲亲眷,部曲本就是依附门阀而存在,他们自然也是。”

“哦,那就好,看来要发展手工业了啊!”

“手工业?小郎说的是百工?”

谢灵均翻了个白眼:“废话,咱们家的地够这些人种的吗?满打满算六百亩,让数千人去种?不做工拿什么挣钱?不挣钱用什么?还好有卢氏在帮忙,粮食暂且不成问题,但剩下的就要看我的了!”

“小郎,您还要读书,支应就食有福伯在,或许也非大事……”

依云在边上呐呐的开口,谢灵均却是提高声音道:“不是大事?太想当然了!数千人的规模,跨州连郡的到南阳这可不是小事,恐怕就连县尊也要亲自过来,不光要喂饱这些人,还要安顿好,免得横生枝节,稍有一个岔子,无论县尊还是咱们谢家都要担待罪责,你这丫头恐怕没见过数千人是什么规模吧?”

谢灵均说完便摇头去往前院,每日都要去往豫山书院,无论家中有何事,书院是不能不去的。

倒是依云看着他的背影沉默不语,小郎的变化她看在眼中,她什么样的青年才俊没见过,什么样的纨绔子弟没瞧过,但谢灵均给她的感觉却是那种能用一本正经的模样做纨绔之事,但又能守住最后底线的人。

他能在饭桌上轻佻的捏着自己下巴说出最不相干的话来,他也能每晚亲自端着木盆来,殷切的盼着自己给他洗脚,捏脚……总之是个很矛盾,又很有趣的人,他和自己所见过的所有世家子都不一样。

福伯说小郎不像原来的小郎,却比原来的小郎好了不知多少。

深秋的太阳并不能给人带来多少温暖,天气在逐渐转凉,谢灵均坐在牛车上晃晃荡荡的往豫山而去,家里的老牛已经轻车熟路,根本不用福伯赶车,虽然他强烈要求,但谢灵均还是拒绝让他送自己去往书院。

自己又不是孩子,也不是卢佾那种可能被人截杀的未来少主,哪里需要仆从每日相随?

“君子之气,浩然正大,方正直行!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的《诫子书》谢灵均上辈子就背过,内容简单明了,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生僻复杂的文字,但胜在意境高远,看似简单的内容若反复诵读却有静心凝神的效果,这便是文人常常提及的养气功夫。

书院的陶然先生坐在石台之上,一边诵读一边讲述君子之道。

“君子之行,非在于外,而在于心,心中方正则行事方正,礼自外发!”

不得不说,这位陶然先生的儒雅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君子风范,儒雅气度,就算世家子从小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也难以有他这般模样,说到底这还是当下的基础所决定,眼下的世家门阀之制延续自魏晋,自然也崇尚风骨与气度。

衣着不能不潇洒,谈吐不能不优雅,所用不能不华贵,如此才算符合这个时代所认知的世家子弟形象,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显赫的世家背景。

就算谢灵均穿的再朴素,只要一句“出自陈郡谢氏”便足以让许多人高看他一眼,书院也是如此,一部分人并没有借着他往上爬,于是乎也不打算同谢灵均交恶,陈郡谢氏虽然衰落,但依旧属于世家门阀中的佼佼者,这也是为何刘氏的刘初对他客气的原因。

之前他便将要所有二房的产业给变卖掉,只留下百亩土地算是给二房补贴家用。

出乎意料的是谢承运并未前来闹事,仿佛认命了一般安静的不像话,不来最好,谢灵均也不去管二房,甚至希望这辈子不再同这个二叔打交道。

既然要变卖所有的二房产业,那就要看卖给谁?谢灵均有了最好的人选,南阳刘氏,相信刘氏会很愿意接手,而刘氏在南阳的话事人便是刘初,本打算在散学之后下山去一趟县衙去寻刘初,谁知他却亲自带人找上上来。

一同前来的还有王彦儒这位县尊……

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人居然还是敲锣打鼓前来,一根八尺长的竹竿上绑着五彩牛尾被高高的举起,在瞧见这东西的一刹那,边上的卢佾立刻变了变色:“是旌节!”

“这玩意是旌节?!”谢灵均同样惊讶,在他的影响中旌节不该是高贵典雅的模样吗?怎么看起来脏兮兮的,还有点血腥。

但变数之所以称之为变数,最重要的是意想不到,刘初亲自举着这玩意径直的向谢灵均走了过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