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战起23(1 / 2)

多邦城,安南行宫。

胡季犛既然知道多邦城的重要性,便早就决定离开东都升龙移驾多邦,亲自镇守此城,所以,多邦在修筑之初便建有行宫,充作胡季犛的临时下榻之所。

此时,行宫大殿之内,上皇胡季犛高坐御座,俯视殿中众臣,而名义上的胡朝国王,胡季犛的次子胡汉苍却反而屈居其下,一副傀儡模样。

胡朝的殿中众臣却对眼前的一幕丝毫不觉奇怪。

因为胡朝承袭前陈朝,便也继承了陈朝的上皇制度。

说起陈朝的上皇制度可谓此朝的一大特色了。

而其兴起的缘由虽然众说纷纭,但其中有几点却不可不提。

其一,乃是说,这上皇制度源自陈氏家族二元化的统治传统。

想当初,陈氏以外戚之身,企图化家为国的过程中,其首领陈李意外而亡,险些中断了陈氏的野望,所以陈氏家族吸取教训,在掌权之后,在家族内确立了两位家主,由此二人控制前李朝的朝政,后来陈氏家族如愿以偿,建立陈朝,而这种二帝共治的模式也沿袭了下来,演变为后来的上皇制度。

其二,乃是说,当时陈朝建立之后,正值元朝傲视天下的时候,元朝曾先后三次攻打安南,虽然最后功败垂成,但是在元朝这种持续的军事外交压力下,陈朝为了避免给元朝以兴兵的借口,陈朝的国王不再直接与元朝接触,而是改为以上皇处理对元的关系,这客观上要求上皇要持续出现,从而促进了上皇制度的常态化与制度化。

其三,乃是说,安南的武人、宗室和外戚势力异常活跃,使得传自中国的这种“册立太子,父死子继“的君位继承制度不能适应与满足安南的国情。

简而言之,便是安南的皇权不振,便比如这陈朝以外戚之身取前李朝而代之后,为了避免此种事情再发生,便确立上皇制度,陈朝国王会选择在盛年或中年就将王位内禅给太子,自己成为上皇与新皇共同理政,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武人和外戚的专权。

但是制度再好,终究还得靠人来执行,陈朝后期,胡季犛又是以外戚之身篡权自立,建立了如今的胡朝。

而胡季犛因为不得人心,心中也是十分忧虑皇权在他之后是否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于是便效仿陈朝的上皇制度,在永乐元年选择内禅给其子胡汉苍了。

但是眼下胡朝显然还是胡季犛这个上皇说了算的。

“阮将军,今日,城外的明军可有什么动静,朕在行宫似乎都听到了兵戈之声?”胡季犛环视了一圈众人,最后目光停留在阮大曾身上疑惑询问道。

阮大曾闻言不由心中一紧,他素来知道胡季犛可不是个宽容的性子,这些时日,因为明军围城,其人的脾气是愈发暴躁了,他硬着头皮出列回禀道:“臣已经上城头查看过了,是明军的援军抵达了,城外明军士气大振,这才引起喧哗,不过臣已经巡视过城防,目前一切安好,陛下尽管放心。”

胡季犛闻言不由脸色一沉,心中越发的忧虑了,而殿中其他大臣得知明军实力更甚,都不由惊惧的窃窃私语。

胡季犛见状虽然心中也不安,但他也知道不能在战前便输了气势,于是其人赶紧笑道:“多邦城坚不可摧,阮将军又是宿将,有你防守明军,朕心中放心的很,明军便是来再多又有何用,如今已入十二月了,待天气转冷,这些明军会越发的不适应,那时他们也当知难而退了。”

“陛下所言极是!”阮大曾赶紧应和道,“而且我国有象兵,堪称致胜之宝,这些明军哪里会见过,明日若明军攻城,臣定然让明军见识一下我安南的兵锋之利。”

“好!”胡季犛不由大笑道,“阮将军有如此心气,朕便能安坐城中了。”

君臣的一番对答,倒是给了殿中大臣一些信心,殿中的窃窃私语声渐渐消失。

胡季犛见安抚了众臣不由松了口气,但其人心知明军的厉害,对于阮大曾的象兵能否抵挡得住明军的进攻,其人心中还是存疑的。

于是,胡季犛看向其长子胡元澄道:“我儿,朕听闻你研制的新火炮有了进展,若明日有战,你的火炮可派上用场吗?”

胡元澄虽然较胡汉苍年长,但胡季犛更喜次子,所以当初内禅时便选择次子胡汉苍为继任国王。

胡元澄自然心中有些不服的,不过此人十分痴迷火器研制,见自己不得其父看重,便也熄了参与朝政的心思,一门心思研制火器,方才能在此时研制出新的火炮来。

“父王容禀,儿臣的确研制出了射程更远的火炮,只不过我国国力有限,这火炮目前也就鼓捣出了三门而已,明日或许能给明军造成一些伤害,但却影响不了战争的胜负。”胡元澄一脸遗憾说道。

胡季犛闻言心中也颇为遗憾,但面上还是一脸喜色道:“如此也好,明军又不知我们的实情,只要我儿的火炮真的足够厉害,想能或许能吓住城外的明军也说不定。”

胡元澄闻言只是颔首,并没有再多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