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皇孙(1 / 2)

“小侯爷,您这边请。”

沐斌在引路宦官的热情招呼下通过宫门进入了春和宫。

他未曾料到昨日刚面圣献策得了诸多赏赐后,今日便迎来了东宫的内官传达了太子朱高炽将在春和宫宴请他的令旨。

虽然事情令人感到意外,但所幸引路的宦官是个殷勤的,这一路上沐斌也消解了心中的紧张,开始思忖起此番拜见朱高炽时他该以何种姿态应对。

在前引路的宦官海寿瞧着沐斌年岁虽少,却身处深宫,一脸淡然,丝毫没有拘谨之态,不由心生佩服。

要知道,他在宫中可是迎送过不少显贵人物,可却少有人能像眼前这位小侯爷如此淡定,大多数人不是惊叹皇宫的壮观便是慑于皇权的威势,拘谨小心,丝毫不敢行差踏错。

“难怪小侯爷能得皇爷的赏识,此次即将拜见太子殿下您能如此宠辱不惊,奴婢此前可未曾见过。”

海寿知道眼前的沐斌身份尊贵又刚刚入了永乐帝的眼,得了不少赏赐,心中便存了巴结讨好之心,这一路上也极尽热络,眼见已入了春和宫,他的差事也快要结束了便笑着逢迎道。

沐斌见眼前的内官如此殷勤,也不想显得过于高傲,并且此宦官的名字让他想起永乐年间一个比较有名的宦官,便也存了结个善缘的心思。

如此想着,沐斌便笑着接话道:“公公过誉了,我听你南京官话说得不错,可是南京本地人?”

海寿见沐斌搭腔不由喜上心头,边走边赔笑道:“奴婢是朝鲜人,这南京官话是后来学的,能入得小侯爷的耳,是奴婢的荣幸。”

沐斌闻言不由多打量了海寿几眼。

他是知道明朝承袭元制,宫廷之中是多有役使藩属国的人充作内官的,其中又以朝鲜人居多。

而此项制度追溯到前元,其起因便是元朝为了控制高丽王朝(李氏朝鲜之前的王朝),一方面建立了高丽贡女制度,要求高丽上供女子。

另一方面元朝也将公主下嫁高丽世子,这样元朝皇帝和高丽国王便形成了“翁婿关系”或者“舅甥关系”。

元朝可以通过政治联姻把持高丽内政,进而实现对高丽的控制。

而为了服务这些语言文化不同的高丽女子,高丽籍的宦官也被征召进入元朝宫廷。

等到后来洪武帝兴师灭元,明军攻克元大都之后,大量高丽女子和宦官没有来得及逃走,一并被留在了洪武帝的宫廷里面,从那时起,明朝便继承了向朝鲜征调女子和宦官的惯例。

“公公虽然之前是异国之人,但是久在京师,日后或许可凭借通晓朝鲜语言习俗还能另有一番际遇也说不定。”

沐斌意味深长的笑着说道。

“承您吉言!”海寿面上一副感激之色,但心中却五味杂陈,要知道他们这些外邦之人终究在宫廷中属于异类,要想往上爬,混出些名堂又谈何容易。

沐斌此番言语可不是糊弄哄骗海寿,要知道永乐年间,永乐帝志在向外开拓,所以多有遣使藩国之举,其中精通当地语言习俗者更有优势,这也是此前藏人侯显有机会出使乌斯藏迎接藏僧入京的原因所在了。

此外,沐斌如今大致可确定,眼前这个名叫海寿的宦官日后会七次出使李氏朝鲜,因功升任御马监少监。

若非如此,他堂堂一个小侯爷,岂会有闲工夫与个无名之辈闲聊如此之久。

正当沐斌与眼前这位日后必将发达的内官闲聊之际,忽然听得前方转角处传来一个小男孩清脆的焦急声“快点抓住......’赛子龙’.....”。

沐斌闻言讶然的瞧了身旁的海寿一眼。

海寿听得声音便知晓是何人,正准备开口解释一番,可忽然想起什么似得,连忙止步住口,并且以手示意沐斌如此照做。

沐斌见状越发迷惑,不过很快一身锦衣的小男孩便在两个内官的簇拥下出现在他们面前。

而在迎面相逢的两拨人中间,地上赫然有一只油量的蟋蟀摆动着触须,正发出阵阵清脆的虫鸣。

小男孩陡然见到沐斌与海寿先是一惊,随即见他们知机的止步静声不由大大松了口气。

眼见地上的蟋蟀正欲逃离,小男孩便也不再关注沐斌他们,而是谨小慎微手脚麻利的靠近蟋蟀,手中的一柄金丝小罩网从天而降,牢牢地将蟋蟀扣在里面。

随后,罩网被轻轻抬起一脚,受到惊吓的蟋蟀奋力一蹿,跃入早就等候多时的紫砂鼓罐里。

“哈哈,成了!”

小男孩迅速的将盖子扣紧,用手指头拂了拂上头的钱形气孔,笑嘻嘻的从地上爬起来。

海寿见小男孩捉住了蟋蟀,这才笑着开口对身旁的沐斌解释道:“那是太子的嫡长子,皇孙殿下。”

沐斌见小男孩兴致勃勃的捉蟋蟀,其实心中早就对他的身份有所猜度了。

毕竟在东宫,如此年岁,锦衣华服,又有内官小心伺候,更加上沐斌可是知道眼前这位日后的宣德皇帝可是酷爱玩蟋蟀的。

其人在位时,常遣人到江南搜寻蟋蟀,以至于当时的江南流传着一句话:“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

“蟋蟀皇帝”可是名声在外的。

此时听得海寿道出了小男孩的身份,心中的猜测得到证实,沐斌的脸上倒是没有显露多少意外之色来。

只是嘴角依旧抽搐了一下,心中不由嘀咕道:“看来这宣德皇帝玩蟋蟀还是打小就培养起来的爱好呀!”

“皇孙殿下,这位是西平侯之子沐斌,此番受召入宫,太子殿下正等着见他。”海寿见朱瞻基看向他们不由笑着作起了介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