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扬名(1 / 2)

国子监,广业堂。

此番争斗的两方武勋子弟各自于堂中左右列坐,可谓泾渭分明。

站在前台的胡俨环视了一圈众人,肃然说道:

“尔等当有耳闻,几日前,乌思藏高僧哈立麻受命入京拜见陛下,而此番陛下之所以有此举动是为了更好的治理乌思藏。”

“此处策论的考题便是试论一番国朝当以何策治藏?”

胡俨此言一出,堂中众人不由纷纷窃窃私语起来,不少人脸有苦色。

毕竟他们这些武勋子弟只能算粗通文墨,此番若是考较兵事方面的问题,他们还能尝试一番,可胡俨问的却是治理之策而且还是关乎乌思藏,想他们这些处在京师的膏腴子弟平日里岂会去留意远在西陲的乌思藏问题了。

朱勇也与多数人一般,皱眉叹气,对坐在他旁边的沐斌道:“文辉,此番我们可能要输了。”

沐斌闻言好奇问道:“惟贞,你此言何意?哪里有未战先怯的道理?”

朱勇闻言指了指王贞亮,对沐斌说道:“文辉,你有所不知,我们这群人的实力我还是有数的,而那王贞亮乃是驸马都尉王宁之子,王宁擅长诗歌,喜欢佛教,王贞亮耳濡目染,比起我们这些以武立身的武勋子弟来说,他在策论方面显然更有优势呀!”

沐斌闻言看去,见王贞亮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且对丘松频频点头,显然认为此番他们一方胜券在握。

“不瞒惟贞,自小家父便对我寄予厚望,所以除了骑射武艺外,在策论军略方面我也多有涉猎。”沐斌将目光从丘松等人身上收回,看向朱勇从容说道:“况且我长于云南,而云南与乌思藏一样地处边疆,比起在京师的诸位,我对乌思藏的情况还是更了解些的,此番胜负可还未定了。”

“果真如此!”

朱勇闻言不由大喜过望。

“自然!”

沐斌重重颔首。

沐斌此番如此自信,自然因为他凭借先见之明对于永乐朝的治藏方略早已经了然于心了。

且说,西藏素有政教合一的传统。

前元之时,经过萨班与阔端的凉州会晤,到了后来萨迦派的八思巴一力襄助忽必烈,使得元朝建立之后,以宣政院掌治释教僧徒及乌思藏境内专任萨迦一派。

而自八思巴起,始设帝师。

帝师故名思义是皇帝在宗教上的老师拥有无比崇高的地位。

正所谓“皇天之下,‚一人之上”。

而元朝诸帝对帝师都是“屈万乘之尊‚尽师敬之节”。

可以说当时八思巴所在的昆氏家族管理整个雪区。

而随着洪武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元帝北遁,乌思藏的形势便为之一改。

宗教上萨迦派无法再继续独尊,相反如噶举派和格鲁派相继崛起。

而地方世俗上,昆氏家族也被建立了帕木竹巴政权的朗氏家族取而代之。

而当时新朝初建,北元依旧虎视眈眈,洪武帝在接受乌思藏归顺后,无心亦无力大动干戈,只是承袭元制,以册封尚师来羁縻乌斯藏。

此外,洪武年间,虽然应部分雪区僧俗人员的请求而封授,但多具有相当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且封授藏地佛界首领的封号等级普遍较低,最高仅为“大国师“和“灌顶国师”。

简而言之,制度草创,还未形成完善有条理的规章制度。

沐斌脑海中快速的回忆了一遍前世看过的有关明朝治理乌思藏的相关知识。

随后,他铺开纸张,提笔开始在纸上写下了此番策论的核心论点“多封众建,因俗以治”。

意思便是在乌斯藏大行分封,改变洪武年间的招谕政策转向为建立僧王为首的僧官制度。

其中的僧官分教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每一级都按受封者的身份、地位进行分封。

在不断地“刷刷”声中,沐斌笔走龙蛇,很快便将“多封众建,因俗以治”解释清楚了。

随后他思忖片刻,又写下了另一个论点“以茶驭番”。

众所周知“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

而所谓的“以茶驭番”简而言之便是通过对汉藏茶马贸易的控制,垄断了流通到乌斯藏的茶叶渠道,使得藏人不得不屈服于明朝的管理,不敢轻易反叛。

随着时间流逝,沐斌很快便完成了此番的治藏方略。

而众人的策论也陆续交到了胡俨的手中。

胡俨便开始审阅起来。

就在堂中众人等待中,胡俨时而皱眉,时而叹气,显然这些武勋子弟的策论乏善可陈,难有让他满意的。

“精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