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从原子角度分析25(1 / 2)

“再测一遍电阻吧,这已经是我们认为最有可能出现室温超导的材料了。”马恒宇无奈道。

在实验台的中央,赫然摆放着他团队最新制造出的材料。

几个小时过去了,在众科学家的操作下,台上的材料又经受了一番“电”的折磨。

“唉,失败了。已经测试了这种材料处于10种不同温度下的电阻,没有一种是零电阻。虽然这个材料也具备完全抗磁性,但是抗磁性程度也确实比不过我们两年前制造出的那个材料。”一名科学家说道。

“没事,你们辛苦了。”马恒宇安慰道,“你们先休息休息吧,我再思考下,是哪里出了问题。”

看着实验台上的材料,马恒宇不禁一番苦笑。

“也不知道这几年我们做了多少种材料,太多了都没计数,应该有几百了吧。怎么室温超导材料就一直没被发现呢,莫非这世上不存在室温超导材料?”他已经有点开始怀疑人生了。

自81年星科院大会后,他就加入了原来由材料分子学家组建的室温超导团队。

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通过各种理论分析和演算,同时借助量子计算机的模型推理,大概确定了10种可能会发生室温超导现象的材料。

但是,当他们制造出所有可能的材料并测试后,却发现他们都不是室温超导材料。

在这之后,他们根据量子计算机对材料的模拟模型,不断改进分子结构,或是添加其他元素。这么折腾下来,就诞生了几百种各式各样的材料。

当然,所有的材料经过测试,全部没有室温超导现象。不是没有抗磁性,就是不能在室温下出现超导现象,甚至有很多材料两种条件都没达到。

“难道是我们一开始的研究方向就是错的?”

看着一条条实验记录与一份份实验报告,马恒宇长叹了一口气。

此时的实验室除了马恒宇已经空无一人,团队中的科学家在整理完毕后就陆续离开了。

“再从头回想一下室温超导的基础概念吧,看看有没有新的突破口...”

他一边想着,他一边开始在脑中回忆室温超导的基础概念。

超导,指导体在某一温度下,电阻为零的状态。在实验中,若导体电阻的测量值低于10^(-25)Ω,可以认为电阻为零。因为文明进步到工业时代时所用的基础知识都是由他们从地球带来的,所以在单位的选用上,他们全部和人类文明科学界的单位保持一样,电阻的单位也不例外。

而室温超导,则是指导体在室温下,电阻为零的状态。

一旦一种材料在某个温度下具备超导的能力,那么这种材料就可以被称为超导体。现在的星陨文明就正在努力制造出室温超导体。

在工业时代时,半夏共和国的一个科学家在偶然间发现了超导体的一个重要性质。他在研究一些元素的超导性质时,意外发现许多元素在超低温下可以产生超导现象。在他研究锡元素时,他发现锡球内的磁感应强度为零,却把原来存在于体内的磁场排挤出去。

他们把这种现象命名为“超导抗磁效应”。当然在人类文明中,这种现象也被命名为迈斯纳效应,由荷兰的迈斯纳和奥森菲尔德共同于1933年发现。

之后,在星陨文明成立后,原半夏共和国和青州帝国的科学家共同组建团队研究超导,并建立了超导理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