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打这个赌,我傻啊(1 / 2)

秦奋坐下后,陈文笙打预防针:“秦奋同学,我们开门见山,说话比较直,希望你能接受。”

秦奋笑一笑,点点头。

“你发表的文章中,是否存在抄袭行为?”陈文笙抛出第一个问题。何维哲忍不住轻咳一声,意思是陈老师你这个问题不是直,是刺刀见红。

朱晓琳看向秦奋,食指快速轻扣桌面,这个问题,就是成人也未必能接受。

秦奋略一沉吟,问:“什么算抄袭?”

“别人创作的文章,把它占为己有。”

秦奋摇摇头:“没有。”在前世里,他发的文章确实都是别人的,但在这一世里,这些文章的作者还没创作出来,秦奋抢先发出来,作者们只会感到眼熟,或者心有灵犀。从这个角度说,秦奋确实不算抄袭。

“你是怎么做到平均一天发3篇稿子的,这个量,连高产的专业作家都未必能做到。”陈文笙继续发问。

秦奋将胳膊放到桌面上,尽量让自己放松。“也不算高产吧,我写的稿子,一般每篇千字左右,在报刊杂志里算边角料,费不了多少心思,这种豆腐块,专业作家未必看得上。”

这个回答确实得体、合理,何维哲忍不住轻咳一声。

“但是,这个数量在你这个年龄已经算是奇迹,何况内容还保罗万象,时评、散文、小说、科普,文体可是相当丰富呀,同龄的一般人还掌握不了。”陈文笙特意强调“同龄”两字,这是他感到蹊跷的地方,也是秦奋高产的最大疑点。

“可能人和人不尽相同,有的喜欢爬山,有的喜欢喝酒,有的喜欢下棋,我没别的爱好,就是喜欢看书,喜欢码字……”

“码字?什么是码字?”陈文笙表示听不懂。

秦奋不小心带出前世的词汇,只得解释:“码字就是写稿子,一个字一个字往方格稿子上写,像砌墙一块一块码砖头。”

陈文笙笑了:“这个比喻形象、新鲜,果然是有才情的人才想得到。”

陈文笙的由衷赞叹,让何维哲、朱晓琳不禁相视一笑,周岩则紧张得额头冒出微汗,用手背轻轻一擦。

“陈老师过奖过奖,”秦奋继续说,“我知道自己才疏学浅,写的东西比不上专业作家的作品,称做码字最好,创作是谈不上的。”

“秦奋同学,你太谦虚了,”陈文笙的口气软和下来,“你的作品,就你这个年龄段来说,可说是天才之作,加入省作协都不在话下,以后你可以考虑往专业作家方向发展。”

秦奋婉拒:“陈老师,我就是一个俗人,资质平平,专业作家的路子走不通的。”这话他是发自肺腑的,靠“超级全面回忆”,搞出几部得茅奖、诺奖的长篇小说,一点问题没有,但文坛恐怕要因此消失一堆著名作家,为一点小钱去做无底线的事,他秦奋办不到,要搞大钱,自然是从钱中搞最方便。

专业作家的路子他是绝对不会走的。

“何校长,你看秦奋同学身负奇才,还虚怀若谷,难得难得!”陈文笙不吝赞美,何维哲也放下心来,他掏出香烟给陈文笙。

陈文笙摆摆手:“何校长,不急,还有最后一个环节,笔试。”

何维哲轻咳一声:“好好。”心里却有点怨怪陈文笙咋这么多事,不利索。

周岩汗珠本来密布额头,心里火烧火燎,以为陈文笙就要宣布对自己打赌不利的结果,谁料他又口试之后加笔试,难度更上一级,额头的汗瞬间少了,心里也凉快起来。

秦奋接过陈文笙递来的空白稿子。“秦奋同学,现在刚立秋,你就以‘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稿子,题材不限,时间40分钟,现场阅卷。”陈文笙笑呵呵地说道。

刚上高一的学生,作文一般在700字左右,写作时间至少1小时,现在陈文笙给的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字数翻倍,稿子质量自然要和发表水平看齐,这其中的难度系数不知道有多高。

朱晓琳轻咳一声,看向校长何维哲。她虽然无片言只语,何维哲却明白其中意思,转头问陈文笙:“陈老师,时间是不是少了点,或者字数减一减?我怕他写不完。”

陈文笙作为市作协、市文化馆一把手,管着十来个吃工资的作家,从不曾丢了一把手的威严,所以何维哲的求情,动摇不了他的决心。“何校长,以秦奋同学的才干,按普通学生标准考核,是不是对他不尊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