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章(2 / 2)

“看您老人家这话说的哪里话,我就是有八个胆子也不敢骗您啊。再者说了,也没有那个必要。”刘劲松肯定道。

自觉得该打听的都已经问完,在送走刘劲松之后,韩卫国也站起来告辞道:“二位老人家,不好意思的很,刚才有劳您二位了,感谢的话,我就不多讲了,再说便显得有些虚头巴脑了,临

走之前,还讲最后一句,欢迎二位老人家到我们韩家湾村去,届时,我兄弟再一并致谢。”说完转身就要往外走。

还没等父亲方传胜出面阻拦,便见卫东的媳妇方氏上前拦阻道:“二哥、卫华兄弟,今天不吃中午饭谁也不许走,这天都已经到了晌午,你俩还要往家赶,即便卫东不责怪我,明天我回到

家,也不好意思去见我二嫂和毓秀妹子。”

“小女言之有理,二位贤侄难得上门一回,岂有在大中午还要赶回家吃饭的道理?都还坐下,谁也不准走,必须吃完饭才放你们回去。”方传胜也跟着女儿挽留道。

“既然如此,我也看二位还是留下来为好,我老头子还未来得及向二位年轻才俊讨教,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方同兴紧跟着也随声附和道。

韩卫东更是两手各拽住韩卫国、韩卫华每人的一支胳膊,坚持不让动步。见此情景,迫于无奈,韩卫国、韩卫华兄弟俩只好答应留下来吃中午饭。

徐家圩子村位于怀远县城西北部,从韩家湾村渡过淮河,大约还要走四十里左右的路程才能够到达,与距离怀远县城差不多一样远,从范围来看,村子并不大,应当只有二、三百户人家,

整个村子被一条宽约两米的壕沟包围着,壕沟里长满了芦苇,村里所住的基本上都是徐姓人家,这大概就是该村被称为徐家圩子的缘故吧。

徐家圩村的南头,壕沟上修有一座石拱桥,这座桥便是进出该村的主要通道。最近几天以来,细心的村民们不自觉中发现,有一个之前从未见过的货郎,频繁在村中穿梭,该货郎三十多岁

,待人接物,既热情,又大方,几乎天天不间断地挑着货郎担子在村里来回转悠。每每看见有闲人坐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便放下担子,坐在一旁倾听,从不多嘴插一句话。遇有大姑娘,小媳

妇买个针头线脑,纽扣、火柴什么的,他无不热心介绍,耐心接待,要是看见有人带着小孩过来买东西的话,他还时不时地免费给个糖豆、糖块,因此,这个货郎,不仅日渐地与徐家圩子的一

部分村民渐渐熟悉起来,而且,大家都觉得该货郎会做生意,不讨人嫌。此货郎不是别人,正是韩家湾村丢失了女儿的陈旺财。

那天,韩卫国、韩卫华兄弟俩从新城村回到家以后,经过分析认为,徐二混应当确有其人,并且那天被抓住后来又逃跑掉的那个绑匪应该真的就是徐二混本人,之所以得出以上结论,其理

由有二,第一,淮河西岸确实有个名叫徐家圩的村子;第二,新城村的那个名叫刘劲松的村民,也证实他们家在徐家圩村真的就有一门远房亲戚。有了嫌疑对象,两兄弟一致认为,要想找到小

娟,那就必须要先找到那个徐二混,找不到徐二混的话,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如何才能够捉住徐二混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徐家圩子既位于淮河另一岸,还相对距离比较远,不仅如此,既未听说过本村谁家在那边有亲戚,也未听说过本村有哪个人在那边有朋友,并且还不能明目张胆,大张旗鼓地领人前去徐家

圩抓人,且不说去了未必能找得见,即便就是真能够抓住,在人家那边人生地不熟的,恐怕也未必能够带得回来。

徐二混如今或许早已成了惊弓之鸟,一旦稍有不慎,还会打草惊蛇,万一让他听到风吹草动,就极有可能逃之夭夭。经过长时间的左思右想,仔细斟酌,韩卫国、韩卫华兄弟俩一致认为最

好采取秘密侦查手段,先打探出徐二混的具体落脚地点,至于如何才能够把他抓到韩家湾村来,以后再另想办法。

指派陈旺财假扮货郎前来徐家圩打探徐二混的落脚之处,便是韩卫国、韩卫华兄弟为抓捕徐二混而特地制定出的一个绝妙方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