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扩大生产30(1 / 2)

已经建立稳固的营寨。

接下来当然要步入制盐的工作。

盐池还是之前的小水洼一样的样子,蓄水量还是不够。

制约产量的原因,就是因为盐池卤水产量的不足。

没有足够的卤水供应,所有的人每天只能够开工一半,剩下的时间就是在等着卤水缓缓从池中析出来。

韩易知道前世四川有一种制做井盐的工艺,其中最重要的是凿成盐井,供应卤水。

但是那种盐井耗费成本太高每开一井,一般需要一二年至四五年,最多的需十余年乃至数十年。最重要的之所以那么做是受地形限制,言路水层太深,所以才会开费巨大。

韩易完全不需要这么做,此地已经自然形成了小水洼一样的盐池,想来卤水层并不深,只需要顺着水脉挖出一口水井,也就是把盐池变成一口盐井。

盐池的地方狭小,全部的人来了也挤不下。分出一半的人先去制盐,先将盐池的盐水全部清理出来,紧接着是清理里面的淤泥。

许多年的积淀,已经有了厚厚的一层,好在盐水把周围都变成了盐碱地,盐池和周围没有茂盛的植物,自然也就没有了植物的根系,淤泥比寻常池塘的还要好清理。

不过半米见深就把淤泥清理完毕了,挖到了坚硬的土层。

等到清淤时的污浊沉淀完毕之后,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股水流在池底喷出了水柱,是一个泉眼。

下一步就是,用石头将铺满池底,将泉眼扩大、加深。

这个工作一直持续了两天才将将做了一个粗糙的出来,盐水的供应也充足了,可以满足白天的生产用卤,一晚上就补水完毕了。

解决了最重要的卤水供应问题,剩下的工作就好开展了。

接着在紧挨着盐井的地方修建了一个沉淀池,用来沉淀刚汲上来的卤水,然后又用竹竿做输水的管道,节省人力。

等到一切生产稳定之后,可以日成盐百斤。

就这样在青羊山上呆了一个多月,熬制了近两千五百多斤的盐。

上山的一个多月,大家上山时的物资早就已经消耗一空,最后十多天日完全死是靠出门打猎才维持下去的。

还有就是大家已经出门一个多月了,有家室的早就已经想家里的老婆和孩子了,期间孙大叔上山了一次,主要是上山看看大家的情况,同时也代表家里面的人传一下家里面的情况,让大家安心。

今天一早。

营地的气氛格外不一样,有着一股不同于平常的热烈。

天还未亮的的时候,众人已经早早的起床,离开了温暖的炕头,收拾起自己的被褥包裹,像极了要放假回家的学生。

熬好的两千五百斤盐,已经做包装,每个人要扛着一百多斤的。

这个重量当然不算轻,但是也挡不住大家回家的热情。

盖好了盐井,封好了屋门,开启了回家的旅程。

已经走过三四次了,领头的人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