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魏国女帝(2)(1 / 2)

缢杀元炜的第二天。

召集群臣,重立国君。

首先第一件事就是,为已经驾崩的元膺重上谥号,谥号曰“明”,将魏明帝重新安葬在帝陵。

元炜未加谥号,世人以及史书称之为“废帝”。此举收拢了朝野之心。

第二件事,下令整军备战,特别是防备北燕趁机进犯,此举尽收军中将士之心。

第三件事是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重立国君。

不出意外的话,元昭应该顺势继承皇位。

但是当时坐上皇位的却是元昭的母亲叶琳。众臣哗然,叶琳的登基仪式是在禁卫军钢刀的护卫下进行的。

女帝登基的第二天,就率领大军去了归藏山。

心怀不满的朝臣们,也有人趁机离开了京城,整兵备战准备靖天讨逆。

大战一触即发。

女帝叶琳,率领大军,目标是归藏山。

女帝此行的目的是面见五代夫子卢光。

魏国目前的局势,主要分为军方和文臣。

军队的主要势力又分为京城禁卫军以及边境的边军。其中禁卫军支持叶琳,边军没有支持,但是也没有反对,并且因为叶琳的对外强硬政策,反而对叶琳心生好感。

文臣这边,对于叶琳的登基为帝,全部持反对态度。其中为首者是平魏第一世家门阀的太原王氏当代家主--王琰。

这些世家大族不但掌握着中央朝政,而且还有对地方的影响力,地方的郡兵武力多在他们的掌控之中,没有他们的支持,叶琳的位子是坐不稳的。

改变他们态度的关键就是五代夫子。

魏国立国之初就与儒宗牵扯极深。

魏国境内的世家大族大多是出身儒宗的世家大族,太原王氏就是四代夫子的出身家族。所以名义上的儒宗之主,五代夫子,对于这些家族是极具影响力的。五代夫子卢光的态度成了叶琳破局的关键。

俗话说“先礼后兵”。

但是叶琳的做法恰恰相反,先让大军包围了归藏山,然后又孤身一人素衣赤足一步一步登上山来,拜见夫子。

一国之君王如此谦卑的姿态前来拜见,这是后世所传的,五代夫子卢光生平俩荣中的另一荣。

女帝叶琳与五代夫子卢光密谈三日,其中内容并不为外人知晓。

只是密谈之后五代夫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转而去信给王琰。

“顺天应命,以待后主。”

信里面的内容很简单,只有这八个字。

表达的意思也很明确。先这么办吧!以后还得看元昭的。

要求他们放弃与女帝对抗,双方有一个共同的利益纽带---元昭。

但是随着女帝十月怀胎生下怀玉公主,又给女帝与五代夫子的会面增添了一层暧昧的粉色。

江湖传言当日女帝“睡服”夫子,所以夫子才会支持女帝上位。

还有一些歪诗在江湖上流传着

“君年二八我八八,(女帝时年二十八岁,夫子时年六十四岁)

娇艳红妆对白发。”

儒宗及五代夫子本人都没有对这些流言蜚语做出解释。

但是归藏山众人行走江湖的时候,却沦为将获人口中谈笑的笑柄。

归藏山将此事视为奇耻大辱,也是后人口子---夫子的一生的耻辱。

。。。。。

当年,女帝刚刚登基的时候,可以依靠的只有杨镇和他的禁卫军。

女帝的权威还没有建立起来之的时候,能依靠只有杨镇。

杨镇也不负女帝的期望,在朝局稍稍稳定之后就领兵出征,出征的首战就是抗击当时趁火打劫的北燕。

雁门之战是女帝登基之后的第一战,也是稳固帝位的一战。

当时政局不稳,特别是魏国出了位女帝之后,周边的各国虎视眈眈,率先动手的就是燕国。

当时杨镇率领一万禁军,汇合五万边军,共计六万军。而燕国是国主亲帅大军十二万,前来扣关意欲夺取雁、代之地,如果可能的话趁机灭掉魏国。

当时魏国处在四战之地,因为要防备梁、周、齐三国能够调集的兵马只有这么多。

这一战,胜率不管怎么看也是北燕的赢面更大。

当时领兵的燕国国主,是当世有名的兵家,以弱燕的国力向北征伐游牧,向南抵御齐国和魏国的入侵,后来反攻魏国与魏国在代地拉锯。

而当时的杨镇不过是魏国的禁军统领,并没有可以称道的战绩。

所以,对于当时的战争并没有多少人看好杨镇。

但是事情往往就是出人意料,才更具有更好的故事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