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池城45(2 / 2)

关于小麦传入我国的时间,学术界有过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直到今天也没有被论证。

但可以肯定的是,小麦进入中原后,种植很快就得到了普及。

到了商周时期小麦更成为了我国北方地区普遍种植的农作物。

汉代以后小麦更是一跃成为了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唐代中后期的两税法更是明确将小麦作为正式征税对象,让小麦上升到与粟同等重要的地位。

而后,小麦又渐渐取代了粟和黍,形成我国一直延续至今的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

朱棣双目一亮,立即问道:“池城,你敢对你说的话负责吗?”

“回大汗,臣敢以性命保证。”

朱棣再次站起身,在会议厅里来回的快速走了几圈,“这么说,小麦非常适合在塞北这片土地上种植了?”

“不止,是经过几千年历代先哲的培育后,小麦适合在臣已知的所有土地上耕种,区别只有肥沃贫瘠之分。”池城道。

小麦从外来作物到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粮之一,几千年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本土化过程。

几千年时间,无数先哲不断的改良粮种,不断解决小麦遇到的诸如生产气候、栽培技术、食物加工技术等条件的制约等难题。

到如今景泰元年,小麦无论是粮种,还是耕种技术,都可谓是非常非常完美了。

“种,开春就给我播种,池城,你要人,本汗就给你人,你要地,本汗就给你地,你要钱,瓦剌穷,但本汗甚至连军费都能先挪给你,池城,你只需告诉本汗,到开春你能开垦出多少亩农田,到秋收时又能够给本汗收获多少的粮食。”最终朱棣站住脚步毋庸置疑道。

朱棣实在是太欢喜了,一开始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在亦集乃附近开垦点农田。

开垦的农田的数量也不用多,朱棣一开始的想法根本就不是要靠这个搞粮食。

朱棣只是发现用言语根本没法说服瓦剌人改变自己固有的观念,他就给瓦剌人看点实在的。

在亦集乃附近开垦出大量的农田,让瓦剌人实实在在的看见,地里是可以种出来粮食的。

在地里刨食,可比赶着羊群四处游牧要安稳得多。

朱棣相信瓦剌人只要看见地里能够长出来粮食便一定会心动。

只要瓦剌人心动了,开始种地了,整个瓦剌就会立刻从单一的游牧经济飞速向着农耕经济前进。

到时候瓦剌必然会迎来一个蓬勃的高速发展时期。

但朱棣没想到一次简单的落子,竟然有意外之喜,本以为是落一步闲子,结果却发现这竟然是神之一手。

“大汗,亦集乃本就土地肥沃,又有充足的水源,只要能大汗能给微臣一千人手助微臣挖凿水渠,引湖水灌溉,开春前臣定能开垦出万亩适合耕种小麦的良田。”池城立即大声道。显然池城知道这是自己表现的机会到了,态度非常坚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