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2 / 2)

原本他就不够努力,总是在课上开小差,不想那些认真的同学爱复习,也比不上那些天资聪颖爱思考,把心思都用在了人生的思考上。好像山中庙宇的泥塑像,虽是用泥土捏成到却被世人供奉着。人生之渺茫,如何当有鸿鹄之志。

回到家中出了一日三餐,就是家长里短;不是听父母埋怨亲戚,就是说道油米柴盐。虽然各有各的道理,但这样的活着,真得就是人生了吗?

不能如演义中的盖世英雄,宽幅正义,保家卫国吗?

一日在课堂之上,又出了神的他,突然感慨道:“难道我竟要活得如蝼蚁一般,这样碌碌无为。”班主任无奈道:“你这个年纪就要好好念书。”

“我念书为了什么?”

“为了以后能有个好工作呀!”

“我就为了这个而活着吗?我们学习鲁迅就是为了答对卷子吗?”

老师觉得这孩子一定是脑子坏了,一天到晚说胡话。在对陈星父母的电话中希望家长能好好盯紧他念书,不要总是在胡思乱想。

那段时间,陈星的业余时间就只有课本,他当时更加厌恶读书了。他由衷的觉得读书是无用的。父母觉得自己要有点学问就不能赚这么点钱了。二者也因此经常发生口角。

书里的世界是陈星所向往的,他也希望自己能有一个笔友,如《来自远方的书信》的主人公一般,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抱着这样的想法,陈星与一直对她颇有好感的王燕燕秘密约定,互通书信。

在当天,陈星准备写一封信给王燕燕,在上课时拿起笔来,却不知道写些什么好。苦苦憋了一节课什么也没写下来。王燕燕看了干着急。于是自己动手写了几句话给他。陈星看后觉得她为什么就能想到写什么呢?顿时觉得这种事情有点矫揉造作,随后不了了之了。

写信的冲动,已在陈星心里埋下了种子,他觉得自己总有一日能写出一封满意的信来。

日常的发呆,初中的他和小学时的他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他不在这么相信正面的立场。就如他不觉得读书一定能改变命运。在改革开放的岁月里好多人赚钱也不是通过高学历呀。

最最重要的是,他还没明白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父母终有一日老去,他是为了尽孝而活着吗?那他不是更应该听父母的话,努力念书。在这个思路里出现了死胡同,他又换了个念头。他的鸿鹄之志是什么?如浩如烟海的历史内出现过的人物吗?

他却变得不自信了。他有那样的本事吗?那样不就应该好好念书吗?这个疑问找不到答案,各种想法又出现在脑海之中。

那大概就是他这个年纪要去思考的吧,或许只有他才思考吧。

有段时间他爱上玩游戏,电脑游戏。那是表哥家有了电脑,他在去表哥家做客时,爱上了这个神奇的机器。

在这方形屏幕内,用一个鼠标竟可以如此神奇的玩弄屏幕中的人物。这是神的力量吗?

像大多数孩子那样,对游戏成瘾是必不可少的。当时他多么希望拥有一台自己的电脑呀,像一间自己的秘密花园。可是在这个家庭中,他都没有得到这个诉求。命中注定吗?

上学越久他越觉得乏味,慢慢的他学会了逃学。那真是件惊险刺激的游戏。他在大家都在课堂,自己偷偷溜到,学长们早已制造出来的跳台上,翻墙而出。在墙头上,他回头望着传来朗朗读书声的课堂,手一撑,翻下了墙。

溜出来后,他无所事事,在街上溜达。内心有点忐忑,过路行人的目光,让他焦灼。他显得不自信起来,想到老师知道后,会怎么处理自己。父母知道后,少不了一顿打。脚步变得缓慢,抬头望向天空,觉得被四周的房屋所裹挟。自己像一只被困在山坳的小猫。他拔腿向后跑去,折返回了那堵墙边,踩着松动的墙砖,而翻回了校内。来到教室时满头大汗,老师正在上课,瞧到他矗立在门口,询问道:“上课这么久了才回教室,去哪里玩啦?”陈星随口说:“上厕所。”他还喘着粗气,老师让他快回到位子上。他的心才平静下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