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我的老屋,我的家(2 / 2)

两人的视线,从卸菜小工身上,转向方博。

侯大国叼着香烟,看着方博,夸赞道:

“嚯,这小子,蛮懂人情世故嘛,说起话来蛮老成的,很懂生意经嘛。”

陆志军吸一口烟,弹一下烟灰,瞅着方博,赞道:

“这小崽子,人小鬼大啊。”

方博默默笑了。

前世在单位劳心卖力,名利场上的那点破事,见多了。

方博陷入遐想。

如果手里有烟票,创业的启动资金,也就有着落了。

问题是从哪里搞烟票?

方博的记忆里,他家只有在过年过节,家人的单位发放福利,才会看见几张烟酒票。

在回家路上,方博满脑子都在盘算,怎样搞到一些烟票,转手获利,开启自己的创业之旅。

方家住在一排六户的平房里。

方博家五口人,分配到一户五十平方左右的公房。

这得益于家里五口人,四个人在大型全民所有制国营企业工作。

1983年,住房制度改革尚未全面铺开。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是不足7平方米。

方家根据人口分配的住房,产权公有,每年只需交几元钱维修费,就可长期居住。

方博姐姐出嫁后,一家四口算是住得很宽敞了。

那时候家里四口人在国营企业上班,生活条件还是说得过去的。

生病有职工医院的免费治疗;洗澡理发,有职工澡堂、理发室;子女没有择校之忧,自然而然在厂里的子弟学校读书;退休后哪天挂了,厂工会绝对会派人料理后事……

然而,庞然大物的厂子,终于不堪重负,说不行就不行了,方家三人下岗,全家生活质量直线下降……那是后话,不好说啥。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这句话流行于那个年代,也是促使方博决定弃学赚钱的的一个原因。

对一个平头百姓而言,赚钱让全家过上富裕、安定的小日子,这个目标难道不高尚?

方博走近这排墙体斑驳的青砖老宅,心脏突突直跳,几乎要蹦出嗓子眼。

双腿也有些发软,微微打颤。

我的老屋,我的家!

前世这排老屋,早就被征地盖起了摩天大楼。

方博站在自家门前,踌躇不前。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诗要表达的心境,大概就是现在这种感觉。

方博凝视着深咖色木板房门,漆皮脱落,裂纹清晰。

同样颜色的木框窗户下,停放着的两辆黑色二八杠自行车。

父亲方宝良的永久牌自行车,锈迹斑斑,显然是超期服役。

哥哥方龙的飞鸽牌自行车,擦得乌黑铮亮,惹人羡慕。

飞鸽牌自行车,一票难求,能购买到飞鸽自行车,也算是身份的象征。

方博记得,姐姐方云出嫁时,家里也给买了一辆飞鸽自行车,作为陪嫁。

那个年代,自行车是最有效的交通工具,而且要凭票购买。

方博在家门口停顿片刻,做个深呼吸,努力平息内心激动,走进家门。

狭小的客厅,满满当当,几乎没有太多空间。

沿着墙面,摆着木质方桌、两把椅子、一五斗橱、高低柜、三人长沙发、一张小床、一个洗脸盆架。

方桌上摆着两个铁皮壳的热水瓶,搪瓷茶盘上,倒扣着六个玻璃杯。

五斗橱上,摆着一个12英寸的立方体黑白电视,旁边是一台当时称做“煤砖”的黑色单卡录音机。

那个拥挤杂乱,温馨满满的老家,一点没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