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太后的命运28(1 / 1)

王太后穿着宝蓝色的袍子,坐在宫中。她是整个汉朝最为长寿的皇后、皇太后,比自己的子孙经历的朝代都要多。即使放眼上下五千年,她的长寿也是数一数二的,只是不知是西汉的福,还是祸。她对王家尽心尽力,先是一门九侯,接着巨君又以虚名博得其欢心,把这个侄子一步步扶到最高的位置,安汉公,仿周公故事。

最近宫中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益州蛮夷送来雉,可谓祥瑞。巨君不失时机地进言应献在宗庙中。事情有一必有二,有二必有三,这是很小的先机,但群臣的奏言随机而至。

“委任大司马巨君定策定宗庙,之前汉宣帝时期的大司马霍光有安宗庙之功,益封三万户,畴其爵邑,比萧相国。巨君宜如光故事。”

言下之意,这在之前是有先例的。霍光对西汉有定宗庙的大功,因此其规格堪比萧相国。而巨君如今应对照着霍光来封爵。

虽然,这是不可比拟的。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但几千年来提到他,并没有谁会想到霍去病,他的功绩是在安定社稷方面,而不仅仅是因为卫霍的贵戚关系。当年汉武帝指定大司马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太仆上官桀等人共同辅佐少主,但其中金日磾是来自匈奴的王子,多年来笃慎有加,才得以善终;而上官桀本来联姻霍光,后来因为心生恨意谋反终被诛灭。

霍光是有功于汉家的。王太后想到,此时她眼中自是有外家,又被表面功夫所蒙蔽,决定问公卿。

“大司马巨君是有功于汉家,还是仅仅因为是至亲骨肉的缘故,才想要如霍光故事?”

诸臣纷纷说,“巨君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圣王之法,臣有大功则生有美号,故周公及身在而托号于周。既有定国安汉家之大功,宜赐号曰安汉公,益户,畴爵邑,上应古制,下准行事,以顺天心。”

然而巨君跪下来叩首流泪,坚决不受此赏赐,一再退让。他惶恐不安,表示自己是和王舜等人一同尽心尽力做的事,现在应封赏他们。这也是他多年来悟出的道理,先让心腹提出要求,当太后认为有道理,下诏书封赏的时候,他又坚决不收。如此这般往返多次,才勉为其难地收下,以此成周公美名。

果然,他的亲信们进言太后下诏,“‘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君有安宗庙之功,不可以骨肉故蔽隐不扬。君其勿辞。”

“大司马巨君三世为三公,典周公之职,建万世策,功德为忠臣宗,化流海内,远人慕义,越裳氏重译献白雉。其以召陵,新息二县户二万八千益封莽,复其后嗣,畴其爵邑,封功如萧相国。号曰安汉公。以故萧相国甲第为安汉公第,定著于令,传之无穷。”

安汉公横空出世,这只是他往前跨出来的第一步。

冬天,大风吹起长安城东边的瓦片,纷纷落下。

王舜心中一惊,他已经被封万户,位列三公。作为巨君最亲的联盟之一,又是王家人,他的心中充满着不安。这一切来得过于顺利,而他本来心中绝无它想,王家已经几代富贵,除了当中傅家的插曲之外,几乎无可匹敌,现在这一切也是应得的。因为王家的子弟就这几个,无论大司马还是三公,不在这些列中选,还有哪些旁人?再者皇上还小,新的外家别说没有出现,以巨君的老成,早有打算。

他如往常般探访长乐宫中,王太后自得其乐。巨君把她招呼得很好,妥帖得很,万事周全,善于迎合,让她心满意足。

首要的就是顾全她的美名。王太后贵为皇后、太后已有几十年,经历四任皇帝,权力周而复始。巨君让天下知道她是有德行的。在发大水或是有蝗灾的时候,这个明事理的侄子会劝她损些膳食,穿没有花纹的厚布,有很多人还没有吃饱,以示天下。之后,当事态好转时,巨君会带着公卿们发自内心地朝拜说,“今幸赖陛下德泽,间者风雨时,甘露降,神芝生,蓂荚、朱草、嘉禾、休征同时并至。请陛下恢复往日膳食,使臣子各得尽欢心,以供养。”紧接着,巨君又让她下诏勉励百官。如此一来,王太后自己也颇为认同这个形象。

与此同时,凡有大水,巨君也会吃得很少,不吃肉。左右告诉太后,她也派人来说:

“闻公菜食,忧民深矣。今秋幸熟,公勤于职,以时食肉,爱身为国。”

其次,巨君准确地抓住了王太后的喜好,他知道几十年来对方久居宫中,早已有些厌倦,一年四季为其安排好四处游览,四时得令,驾车巡守郊外,宾主尽欢。春天游览茧馆,带着皇后和列侯夫人采叶养蚕,又在霸水旁祈福;夏天游览长安城周边御宿、鄠、杜;秋天的景色令人目迷神醉,游览东馆,望昆明,聚集在黄山宫;冬天真是喝酒的好时候,她们在飞羽殿饮酒,狩猎于上兰观,又登上长平馆,游览泾水旁。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赏赐给百姓钱和帛,肉酒,每年都形成惯例。她有一天想起来提到,当年刚来到太子家时,是在丙殿见的面,虽然是几十年前的事,现在却还记忆犹新。巨君就善解人意地说,太子的宫离这很近,可以去看看,不足以为劳。然后她就很高兴地去旧地重游,对方的妥帖迎合可见一斑。

而在现实的方面,巨君也颇为注重。他把赏赐的钱财拿来打点太后身边人的关系,事无巨细,对太后的几个姐妹很是尊重,皆食汤沐邑,每天交口称赞。精神上安排她们四季游览不同的活动,以酒肉赏赐经过区域的百姓;物质上封地不缺,又有实际的利益。王太后作为一个女人,从内心深处需要倚靠她的子孙,现在只有王家这几个侄儿,而其中拔出同列、道德水准堪比周公的就是眼下的这名安汉公。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