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家庭(1 / 1)

月白一边在家陪伴父母,一边到处找工作。不久,他的母校上海圣约翰大学就寄来了聘书,邀请他做文学系外国文学专业教授。这一专业以前都是聘请美国学者来当教授的,鉴于月白当年在校时的不俗表现而且中途就考取了当年国内仅有的十个留学英国的名额,学校求贤若渴,当即决定破格聘用他。月白收到聘书,全家上下高兴极了,父母更是打心眼里感到欣慰。这么多年的培养和等待都是值得的。月白收拾好行李,按要求的日期来到学校报到。他应该是学校自创办以来最年轻的中国教授了。学校对他非常重视,分配了条件最好的教师宿舍给他,还配了一个校工专门负责照顾他的生活。月白忽然感到一下子学生时代的热情和专注又回到自己身上,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课堂上他是学识渊博、睿智的老师,课下他又是兄长和学生,一边指导学生的学业和未来的职业规划,一边又自己泡在书堆里继续学习。紧张、充实而忙碌,转眼半年时间过去了,学校放寒假了。接着就是春节,学生们都回家了,月白也有些想家,就在临近春节时放下工作和学习,准备回家过个好年。这是他回国后的第一个春节,他非常想念小时候过年时的场景。这个春节全家人都很愉快,只是少了初二和父母去外公家拜年这一项。初二他照例去拜见舅父。在舅父家吃了饭,回来,父母问月白婚事准备何时办。月白说和梅妤商量了,等三月份天气暖和了就可以了,具体日期还是父母做主。二老听了,都非常高兴,抓紧找人看日子、订喜帖、做礼服……一通忙活。开学后月白照例上班。父母这边商量着,婚后如果还住在家里,月白就得学校、家两边跑,小两口新婚就要分开,一星期才能见一次实在有些不好。正巧月白父亲以前在上海认识的一个老板看国内局势有些紧张,要举家移民美国,他家的一处小洋楼急着低价出售。父亲决定卖掉家中一部分田产买下这个房子。母亲说家里还有些积蓄、金银,何须卖地。父亲坚持道:“如今天下不太平,留着太多田地未必是好事。”母亲也觉得两人年纪大了,月白又去教书,家里的田产将来无人打理,就也同意了。后来的事实证明郑父的决定是多么正确,他们家没有被划为大地主。距离婚礼的日期就两个月了,父亲是最忙的,一边张罗着卖地,一边去上海看房子。他事先不想告诉月白,免得他反对,又分心耽误工作。一切都还算顺利,郑家在乡下的地是当年地是祖父精心挑选的良田,很好出手。一个多月时间房子就过户好了,婚礼还有不到一个月了,郑父找人抓紧时间整修房屋。好在原房主人对房子保护得很好,也没有花费太多时间精力,一切就都收拾停当了。婚礼是在郑家老宅举办的,两家的亲戚、朋友、同乡来了好多人,婚礼热闹而温馨。月白和梅妤一对璧人不由得大家啧啧称赞。最高兴的是月白的父母,多年夙愿终于实现,独子终于顺利地成家立业,儿媳又是最合他们心意的梅妤。新人敬茶时父母都是满含热泪,激动不已。月白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回想这些年来自己的感情经历,最初对梅妤的青睐,到对玛莉琳的狂热,自己也有些搞不清楚,亲情和爱情是独立的还是交杂在一起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对父母还是对未来的自己来说,梅妤无疑都是最合适的妻子人选。这就够了,人生终归是要有缺憾的,除了个人情感自己还要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能让他们在有生之年安心快乐是自己最大的责任和义务。

婚后第三天月白按传统习俗和梅妤一起回娘家,月白也改口称舅父为岳父,全家上下自是热闹一番。月白的婚假有七天,到了该回学校的日子,月白来和父母辞行,见父母吩咐人打包了好些他和梅妤的衣物和家庭琐碎之用,有些纳闷。“爹、娘,我这回学校宿舍,带这些东西无处可放的。我已和梅妤商量好,她在家陪伴二老,我一星期回来一次。”父亲说:“我和你娘还不算老,哪里就需要你们陪伴了?新婚夫妻才几天岂有分开的道理?”母亲也说:“是呀,梅妤等了你这么多年,这才刚结婚,当然要天天在一处才是正理。”“可学校是单身教师宿舍,家属去了不太方便。”母亲听了笑道:“这个我们早就安排好了。”说着,从衣服里拿出两把钥匙递给月白,“这是你新房的钥匙,大的这把是开大门的,小点的这个是开房门的。”月白接过钥匙有些糊涂,转头看看梅妤,梅妤也笑道:“娘只说准备了新房,具体事情也没和我说。”母亲笑道:“你回国不事先通知我们,说是给我们惊喜,我们也该给你个惊喜。”月白听着,心里却觉得有些惭愧。母亲只顾高兴也没在意他的微表情,父亲把事先写好的地址递给他,“这个收着,现在倒也用不着,已经雇好了车,让阿三送你们过去。家里的一切阿三都已带人收拾好了。过几日再找个下人帮梅妤打理家务。”梅妤赶忙说:“爹、娘,不必找下人了,家里就我们两个人,家务事我一个人就可以了。”母亲说:“要找的,以后你若怀孕身子不方便了,到时急着找恐怕不合适呢。”梅妤听了,脸微微地有些发红,母亲笑道:“到时候,我和你爹也都过去帮忙。”父亲一听孩子的事更是高兴地合不拢嘴,“对,对,我们早盼着这一天呢。”月白深知父母对他这个独子的期望,不止是立业成家,更重要的是希望郑家能够在他这一代人丁兴旺,就赶紧答应道:“好的,我们安顿好后,马上去找。”拜别了父母,他们就上路了。到了新家,月白和梅妤下了车,阿三也把行李从车上搬下来,然后指了指路边的一个铁制大门说:“这个就是了。”月白拿出钥匙开了门,里面是个宽阔的庭院,院子里种着好些树,还有草坪,院子中间的右侧是一幢白色的四层小洋楼,楼前有个大花坛,正值春夏之交,鲜花盛开,五颜六色,把院子映衬得格外漂亮,令人赏心悦目。月白心中一阵感动,父母真的是万事都为他着想周到。想到自己的孤独的留学岁月眼睛有些湿润,梅妤见他这样,心里也是万分感激父母的安排,她走上前轻轻握了握月白的手。月白这才缓过神来,故作轻松地说:“来,我们看看房子里边。”说着用钥匙打开门,三人七手八脚地把行李搬进去。阿三说:“少爷,一楼是客厅,厨房和洗手间,卧室在二三楼,我把行李放到二楼。”月白说:“阿三叔,按年纪你是长辈,以后叫我月白就行了。行李放到三楼吧,以后父母来了,让他们住二楼,他们年纪大了,上下楼方便些。”

月白和梅妤安顿下来,月白每日按时上下班,梅妤开始在新家里忙碌。先是在四层把一间向南的带阳台的最大的一个房间给月白布置成了书房,又把另一房间弄了几个架子当储物间。楼下的花草也要经常打理,加上每日早起买菜做饭,也是忙得脚不沾地。月白见她只管自己忙,也不去雇人来,就自己托学校里的曾经负责照顾他生活的校工帮忙找佣人。校工平素知道他待人和善又有学问,就把自己的乡下亲戚介绍了来。女子姓刘,四十出头的年纪,勤快且干净,又不是爱生是非的本分人,月白和梅妤都很满意。梅妤更是待她极好,她也就把这里当成自家一样尽心尽力。家里的大部分事都由她一人包揽,梅妤就开始精心布置家里的装饰。梅妤最用心的是月白的书房,月白现在白天在学校里教书,晚上回到家来就开始用英文写作。留学英国五年,在校遇到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他发现他们对中国了解很少,刻板印象里就是中国人又穷又野蛮。月白觉得自己不单要在学校传授知识给自己的学生,让中国人摆脱愚昧无知;还要让外国人看到中国曾经是多么伟大的国家,而且将来的中国一定会改变目前的贫穷、落后,重新成为一个更加文明进步的国家。他要把祖国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而内含丰富的人文景观介绍给世界。他也曾热情洋溢地给梅妤讲他写作的计划和目的,梅妤对他的想法极为赞赏和支持,所以她第一项有效的支持就是要给月白一个安静、舒适的写作环境。她先是把书房的陈设重新布局了一遍,桌子放到离窗户稍远一点的位置,这样即使白天也不会让阳光直接射到桌面上影响写作的视线,又可以保证充足的采光。然后在桌上铺上奶黄色的桌布,这个颜色既静谧又温馨,能让人心沉静而安适,也是月白最喜欢的颜色。椅子也换成了㳀棕色的沙发椅,坐垫和靠背都是软软的,很舒适。桌上的台灯也是暖色调的,不至于太刺眼而产生视觉疲劳。桌面很宽大,放了笔架和笔筒,因月白有时喜欢写点毛笔字,梅妤还特地买来有名的歙砚,让他可以在繁重的写作之余回想一下小时候写字的场景。月白的教授工资很丰厚,月白的一切她都是买最好的,而她自己的东西却是能省就省。桌子的一侧放着裁剪好的宣纸,因月白不太喜欢写大字,梅妤就将大张宣纸裁成书本大小,以便使用。月白写稿的纸她也每日都准备的整整齐齐,钢笔里装好墨水,每次月白都是提笔就写,根本不用为这些琐事费一点功夫。有时晚上思绪来了写得有些潦草,第二天梅妤都会仔细地帮他誊抄一遍,然后写上页眉,整齐地码放好。有时写作累了,需要小憩一会儿,梅妤就买来一张宽大的沙发,竖放在书桌侧面,以便他可以随时躺下或半卧着休息。有时月白说不愿下楼,怕吵醒梅妤,她就把书房旁带洗手间的房间收拾出来放了一张大床,布置成舒适的卧房供月白单独使用。月白喜欢喝家乡的西湖龙井,梅妤就每次都托人从家乡带来。还在书房的阳台上放置了茶桌、茶椅、茶具,可供六个人使用。书房的沙发前也放置了一张小茶几,月白有时写作累了也喜欢喝杯咖啡提提神,这是他在英国时养成的习惯。梅妤就花高价买来一个咖啡机,为了方便梅妤就又在书房的另一侧放了个柜子上面放咖啡机和装咖啡粉、牛奶、糖的罐子,里面放咖啡用具。还买了一个电炉用来烧水。因她在教会女中上学时家政课里学过怎样泡咖啡,这时正好排上用场。每次月白都夸她泡的咖啡不输英国的咖啡馆里的。梅妤的细心和体贴让月白很是感动,有时他在想梅妤真是上天赐予他的最理想的妻子。如此顺遂的环境,月白文思泉涌,很快就完成了一部全英文的书籍,介绍中国的人文历史和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景物。他的书先是在校刊上连载,受到学生们的追捧。校方顺势联系了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学英语的专属课外读物。月白先是很欣慰,后来他跟出版社商量,如何能卖到国外去,他主要的目的是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出版社那边回应,他们只能负责国内的发行,国外的要有国外的相关机构认可才行。月白想到他学校里的教授大都是美国人,应该让他们帮忙想办法。可正值月白每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写作之时,国内战争已经打得很激烈,美国教授纷纷回国,国外出书几乎是不可能了。月白见自己的书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也很沮丧。好在学校还是正常上课,暂时未受到战争影响,但有些人也开始纷纷准备跑路。有人也劝他跟着当局或者去美国,但月白不为所动,出国的几年使他认定了不管时局如何,自己始终是中国人,这里有自己的亲人、朋友,有他的根,他这一生都要留在中国。而且他坚信新的政府也一定需要他这样的知识分子。因此,他如往常一样每日去学校教书,只是不再用英文写作,他决定改变方向,既然不能通过自己的写作让世界了解中国,那就换个方向,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中国的学子在国内也能更多地接触到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他开始着手翻译外国的文学名著。本就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加之这么多年的勤奋,月白的中英文驾驭能力已经是如火纯青,因此翻译起来也是得心应手,月白又找到了新的奋斗目标,精神抖擞,不再沮丧、颓唐,与其他人的惶惶不可终日相比,月白却是雄姿英发,颇有少年朝气蓬勃之态。梅妤见月白很快就振作起来,心里也说不出的高兴。战时物价飞涨,物资紧缺,梅妤和刘妈每日都到处奔波,不惜去黑市上买东西,以保证月白的每日的生活所需。父母也曾来信问他们要不要去乡下躲避一时,月白坚定地认为只要学校在,他就应该坚守。梅妤是月白在哪,她就在哪。父母虽然担心,但也只能听认他们自己的决定,毕竟战争时期谁也说不好哪里是安全的。城外的解放军为了保护上海这座大都市不被大规模破坏,围城三个多月,伤亡惨重,也没有使用重型武器进攻。使得城内的百姓没有过多地遭受战乱之苦,直至彻底解放,这座城市的设施基本保持完好,百姓也没有流离失所,不得不说是个奇迹。月白家里除了生活物资短缺,其他也如常。只是梅妤忽然发现自己怀孕了,月白真是欣喜若狂,正好学校也暂时停课,他就负责起家里的采购。从未为生活操心的他,立刻感受到了梅妤持家的不易,他每日里奔波求人,也只能买到少量的米和蔬菜。城市被围,本想给梅妤增加些营养,看似也不太可能,月白戒掉了自己的咖啡,省下牛奶给梅妤。后来牛奶也难买到,他就四处托人买些奶粉和鸡蛋给梅妤,他和刘妈就只是顺便吃些东西添饱肚子。梅妤自然不肯,但月白态度强硬,说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梅妤深知月白一家人对孩子的看重,也就只能依着他。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月白一家人和全体SH市民一样熬过了艰苦的时光迎来了上海的解放。1949年5月27日这天一大早,刘妈照例出门买菜,来到大街上却见到街道两旁的人行路上和衣而卧还抱着枪的军队。刘妈吓得赶紧退了回来。月白也已起床,正下楼来,刘妈小声对月白说了情况,月白也有些惊讶,两人一起出门来到街上,见到这一情景,月白很是感动,没想到解放军的纪律这样严明,为了不打扰百姓,居然睡在大街上。看着熟睡的士兵月白不忍心打扰,就示意刘妈两人一起回到院子里来。月白对刘妈说:“今天就不要去买菜了,看看家里还有什么随便吃点吧。”刘妈说:“正巧鸡昨天下的蛋还没吃,我在拔点韭菜,我们早晨吃韭菜馅小馄饨吧。”刘妈自来了月白家里,看他们夫妻二人都是知书达理的人,又待她极好,这两年上海又物资匮乏,她就在院里养了几只鸡,春天还种些蔬菜以备不时之需。她本还担心月白是留洋回来的,不喜欢把他的花园弄成菜园,没想到月白却很高兴,还称赞她懂得顺势而为的变通能力,拥有哲学思维。说得刘妈似懂非懂,但她了解到先生虽是书生却一点都不愚腐,心里很是欢喜。吃早饭时,二人将早上看到的情形讲给梅妤听,梅妤也很惊讶,同时也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军队能这样爱护百姓。白天,是解放军的入城仪式,三人一起来到街上参加欢迎仪式。道路两旁挤满了人,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的早就传开,大家都好奇国家未来的军队是什么样子。看到整齐走来的解放军队伍,人群中爆发出欢呼之声。月白也十分欣喜,心想有这样的军队,国家未来一定会大有希望,自己在这样的新中国里也一定会大有作为。过了几日,月白的学校通知他到学校去参加会议,月白想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了,心里无比激动。学校开会的主要内容是宣布学校被新的人民政府接管,从此它真正地成了中国人的学校。同时,月白所在的外文系进行调整并入另一所大学。以后的两年时间随着各个院系调整,圣约翰终于完成使命,走到了尽头,但它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学子,在中国文化史上起到了非凡的作用。

新的学校离家更近些,这样月白可以每天走路去上班。路上他既可以思考问题又能看到市井民情,这让他感到格外欣喜,自己太多的时间都闷在屋子里写作,走出来忽然感觉天地之广阔。十一月天气渐渐凉下来的时候,梅妤要生产了。母亲听到消息,立时带着吴妈先赶了来。梅妤是在医院生产的,除了分娩的疼痛一切还算顺利。也多亏有刘妈在身边让毫无经验的梅妤多运动,又想尽办法给她增加营养。孩子很健康,是个男孩。母亲第一时间差人把这一消息通知了家里的父亲。父亲也把家里托付给阿三就赶了来。梅妤和孩子在医院住了三天就回家了。这下郑家人算是聚齐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家庭。月白特地请了几天假,安顿父母和孩子。月白的父母每天轮流捧着孩子不肯放下,盼了这么多年,终于等来了孙子。梅妤的月子坐得极为安心和舒适。除了喂奶,其他的事不用她操一点心,每天只负责吃和喂,她跟父母打趣道再这样下去自己都快胖成球了。母亲却说她深知给孩子喂奶的艰辛,夜里睡着正香孩子一哭闹就得起来,一夜不知要折腾多少回。梅妤说:“我这白天也可以睡的,父母一整天都要照顾孩子才是辛苦。”母亲说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哪里感受到辛苦,她让梅妤安心,只管养好身体就行。这段日子对郑家人来说应该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了。一切都有盼头,一切都向好的方向。转眼孩子一周岁了,照例举行了小小的抓周仪式,那个小人没有像他父亲一样去拿笔,却是抓起了一把小铁锹。最先失望的是月白的母亲,他们朱家世代书香,没想到自己孙儿却不喜读书。月白父亲倒是很坦然,他说我郑家本就靠劳动起家,也算是传承下去勤劳的传统了。月白和梅妤更是不在意,月白说:“现在是新社会了,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只要他能一生健康快乐就好。”梅妤说:“母亲,劳动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您不是说勤劳的人最可靠吗?”郑母也笑了,“是呀,是呀,我的老思想要不得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为孩子办了生日宴。月白请父亲给孩子起名字,郑父说道:“你学问比我好,大名还是你来起吧,我只给他起个乳名,就叫聪聪吧。希望他能聪明伶俐,看透世事。”又过了几个月,父母见孩子已经断了奶,就张罗着带孩子回老家去。父亲说,家里的田产已经分给农民了,他由于前几年买这房子卖了大部分土地,划分成分时算是中农,很是幸运了。只是镇上还有自家的米铺,阿三前几日来说要搞公私合营,准备让他做店长,他还没有想好,要回去看看情况。月白劝父母现在已经快五十岁的人了,干脆就在家里陪孙子算了,铺子交给政府就好了。月白父亲还是有些不安心,毕竟是自己祖辈打下的江山,说说就拱手送人,还是有些不舍。况且家里的老宅他是绝难舍弃的,他早想好要在那里终老的。月白知道父亲在外多年,有多思念故土,所以就没再多劝,只是希望父母多多保重身体,不要太操劳。孩子现在已经咿呀学语,也能磕磕绊绊地走路了,小模样甚是可爱,呆在父母身边也能给老两口解闷,还有吴妈和阿三在,父母也不会太过操劳,就和梅妤商量,孩子可以去父母身边,小镇安静的生活也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梅妤虽有些不舍,但心里更是敬爱公婆,就答应下来。父母走后,月白又开始投入到自己的翻译工作中,学校那边由于月白工作出色,又深受学生欢迎,升任他为外文系主任。这下,月白除了教学还要承担部分行政、人事方面的工作,更加忙碌起来。梅妤身体也早已恢复,不久她又有喜了。这次怀孕比上次反应强烈,她总是吃不下饭,时不时地就想呕吐。折腾了三个多月,人也瘦了一圈。刘妈说,这个孩子看来是命硬,在娘胎里就开始折腾。梅妤笑了笑说,我希望是个女儿,将来能陪我说说话,女儿最是贴心。刘妈说儿女双全正好凑成一个“好”字。梅妤说,那我们就叫她“好好”吧。小家伙好像听懂了大人的话似的,此后很少折腾了。梅妤不再呕吐了,吃饭香了,人也逐渐胖了起来,脸色粉嫩嫩的,如同少女一般。刘妈说,这次还真的可能是女孩,人都说女孩子打扮人,会让母亲看起来更好看。月白也发现了梅妤的变化,他说看梅妤现在的模样就像他出国前的样子,如出水芙蓉一般。梅妤被他们说得有些不好意思,笑着说:“一个孕妇还能返老还童了?”刘妈说:“听老人说,心眼好的人就是越活越年轻呢。”月白接道:“刘妈,那你看我是不是也年轻了?”刘妈笑道:“你们夫妻都是大好人,又这么恩爱,当然年轻了。”月白说:“刘妈,那你也年轻啊,你也心地善良,又勤劳,劳动人永远是年轻啊!”刘妈笑得合不拢嘴。月白又说道:“刘妈,现在是新社会了,不兴叫先生夫人的,你待我们就像自家人一样,以后就叫我们月白和梅妤好了。”梅妤也说:“是呀,刘妈,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

“好好”顺利出生了,是个白白胖胖的小女婴,一家人又是一阵欢喜。月白翻译的第一本书也出版了,国家正值百废待兴之际,年轻人求知欲很强,新出版外国文学名著翻译成中文也算是填补了当时国内的空白,新书大获成功,月白当选了市艺术家协会会员。梅妤和刘妈把家里的事弄得井井有条,月白可以全身心地工作,一点不用为家事操心。家庭生活进入了平静安稳的状态,孩子在一天天成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