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开读之变48(1 / 2)

田秀英每听一次周顺昌事件的前因后果,就得同情一次毛一鹭。

虽然后世都唾骂毛一鹭依附魏忠贤,但周顺昌事件显然不是毛一鹭造成的,矛盾激化的导火索是那两个被打死的锦衣卫。

这两个锦衣卫与同是锦衣卫的许显纯显然不是一回事儿。

洪武初年锦衣卫初设时,是为直属皇帝的特务机构,专门负责皇帝的安全,只听皇帝的命令,且手中握有司法权力,包括监视朝野、逮捕罪臣、秘密审问、承办狱案以及收集军情,等于掌握了绝对的生杀大权。

除了探听情报外,锦衣卫日常还要在朝会上或皇帝出巡时担任随行侍卫,负责捕盗、刑名、护卫漕运等多种工作。

故而早期加入的锦衣卫都会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考核,要求必须是无犯罪记录的良民,经过一定训练与挑选后才能最终决定是否进入锦衣卫。

若有锦衣卫逝世,他的亲属子嗣可成为其替补,若无儿则会于民间选择合条件的人作为代替,是而锦衣卫中不会出现职位有缺的情况。

然而,到了明中期,锦衣卫的荫补却被滥用成了“关系户特权”。

大明沿袭蒙元制度,从明初起对官员的恩荫特权便放得极宽,依照祖制,大明文官七品以上皆得荫一子以世受俸禄,称之为“恩荫生”,有入国子监读书后,直接任官的资格。

待后来科举正途出身被越来越看重之后,恩荫生便成了官宦子弟的鸡肋,于是对于文官的恩荫特权逐渐演化成了“文臣荫武”,即令缙绅子弟成为世袭武官,进入锦衣卫序列。

到了晚明,荫子武臣是对具有显著军事功劳及非凡政治身份的阁部大臣的特别嘉奖,属于文官军劳殉节的最高殊荣,倘或文官能在战场上不断立功,其子便能级级晋封,加官进爵。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李成梁的第三子李如桢,他虽出身将门,但从未历行阵,亦不知兵,只是他的父兄战功卓著,李家一有恩荫就头一个加在他身上。

因此即使李如桢在萨尔浒之战前一次仗都没打过,他单靠恩荫,都能从锦衣卫指挥使一路升至右都督,并掌南北镇抚司。

而由于锦衣卫在大明军中是公认的待遇优厚,到了明末,连“父兄立功”的这个前提条件都不需要了,勋贵家的子弟,哪怕是个混吃混喝的草包,只要走走门路,就能拿到锦衣卫编制。

一个普通的锦衣卫副千户,就要占掉二十多个编制,基本上都是领着皇粮不干事,许多高官家属还把自己家中未成年的子孙也安排成了锦衣卫,许多人都是白白地挂名吃空饷。

在文武官员齐心协力地运作下,锦衣卫从特务机构变成了一个专给关系户们挂名领饷的特权单位,与现代某些地方的事业单位或国企极其相似。

明末锦衣卫虽则号称有十五万人,而像许显纯那般正经干活的恐怕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更糟糕的是,现代还有劳务派遣制度能稍稍抵冲一下编制人员的不作为,而大明却不存在外包,有些锦衣卫甚至原本就是个游手好闲的流氓无赖,花钱买了个身份,就能胡作非为,打着锦衣卫的旗号敲诈勒索。

显而易见的是,不管是花钱买编制的流氓无赖还是挂名吃空饷的勋贵子弟,都不可能指望他们主动担责做事。

据说李自成进京前的那一夜,这十几万锦衣卫纷纷作鸟兽散,要么趁乱进宫哄抢金银财宝,要么互相串联,等着向新主投降,甚至没一个人愿意保护崇祯皇帝杀出城去。

倒推十几年来看,天启年间的锦衣卫素质定然也高不到哪里去,高层基本就是白吃干饭的纨绔子弟,底层充斥着吃拿卡要的地痞无赖,真正花力气做事的要么是魏忠贤心腹,要么是无背景无后台的普通编内人员。

所以可以想见,这回去苏州出差逮捕周顺昌的锦衣卫,定然就是个毫无背景的小角色,稍稍有点关系的锦衣卫,譬如许显纯,都不愿意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儿。

依照祖制,锦衣卫拿人必须持有“驾帖”,且驾帖必须经过经过刑科给事中的“佥签”,且去刑科“佥签”时,必须持有奏章的原件以备勘合,倘或是去外地拿人,还需要各衙门会签以防假冒。

那两名去苏州的锦衣卫好不容易得了这么个能耀武扬威的机会,那当然是能多嚣张就有多嚣张了,毕竟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嘛。

而毛一鹭作为应天巡抚,怎么说都得在南直隶待上个好几年才能调转升迁,单纯从利益相关的角度出发,毛一鹭其实是最不希望周顺昌在他治域内出事的那一个人。

退一万步讲,即使出事,那也最好是周顺昌一人出事,周顺昌要是死了,那倒也算是个一了百了,而闹出群体事件,引得龙颜大怒,却是最令人焦头烂额的一种结局。

吴夫人咽了口唾沫,接着道,“这生员本就有禀见知县的权利,苏州人一见那两名锦衣卫连那几个生员的面子都不顾,当即就有那几个胆子大的冲上前去,夺下锦衣卫手中的刑械。”

所谓生员,就是秀才,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第一道门槛,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徭役,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等等。

生员在经济上并不富裕,除了如廪生有少数津贴之外,并没有固定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考取举人,亦不足以为官,很多生员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

但就是因为生员较为贫穷,却在地方官吏面前拥有一定特权,故而常常会作为乡民与公家之间沟通的渠道。

百姓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生员出面斡旋,一般乡民家中遇有婚礼丧事,或逢年过节,亦有请生员帮忙撰写对联或祭文的习惯。

故而这几个在周顺昌事件中出头陈情的生员在苏州百姓中一定拥有极高的威望,与苏州城中的家家户户都很有交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