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杨一清诛刘瑾故事46(1 / 2)

吴夫人摸了摸田秀英的头,笑着轻声道,“对,这就是这次苏州民变中最为奇怪的一点,按理说,这苏杭织造太监与地方官因为要银子意见不合,那是一贯以来的成例了。”

“一般来说,这双方之间,或是调开一个,或是去职一个,那任上再大的仇怨也该解了,毕竟官场上风水轮流转,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嘛。”

“就譬如‘葛成抗税’一事,朱燮元为葛成请愿免死,算是把孙隆给狠狠得罪了,但是后来朱燮元被调任广东提学副使,接着一路升迁,从广东右参政做到陕西按察使,再转任四川布政使。”

“奢安之乱后,他又被升作川贵总督,加兵部尚书衔,这一套流程下来,无论是孙隆还是九千岁,都没有为难过朱燮元。”

“可见这苏杭织造太监插手苏州税务的事儿只是在当时看起来影响大,实则并不会阻碍地方官的仕途,退一步讲,即使有人想阻碍,皇上也不会允许啊。”

“故而依常理而论,李实与周起元的积怨理应在周起元去职之后就自动化解了,就算李实强忍着不发作,以他在内廷中的地位,也不至于这般硬生生地忍了整整三年。”

吴夫人的声音越来越轻,她的嗓音本来就婉转动听,刻意压低了声线之后,愈发显得飘忽迷离,“所以李实这回弹劾周起元,绝不是打击报复这么简单。”

“我听你爹爹说,李实在上疏之前,那东厂的番子曾在苏杭探得一则吴中传闻,说那东林党人黄尊素欲效杨一清诛刘瑾故事,要利用李实作张永,将九千岁及其党羽斩草除根。”

“九千岁得知后,便又遣人至吴地用这则消息劾问李实,李实闻讯大惊,当即派人至京辩白。”

“九千岁知晓李实与周起元有隙,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便决意先发制人,命李实在东林党发难之前,先一步上疏弹劾‘东林七贤’,终于打得东林党一个措手不及。”

“黄尊素欲效杨一清诛刘瑾故事”的这段隐情在《明史》中是这样记载的,“汪文言初下狱,忠贤即欲罗织诸人。已,知为尊素所解,恨甚。”

“其党亦以尊素多智虑,欲杀之。会吴中讹言尊素欲效杨一清诛刘瑾,用李实为张永,授以秘计。忠贤大惧,遣刺事者至吴中凡四辈。”

《明史》认为,魏忠贤想铲除黄尊素的想法,是自汪文言案时就有的。

汪文言刚下狱时,魏忠贤就想罗织东林党人的罪名,黄尊素却能一一巧妙化解,这便招了魏忠贤忌讳。

于是当魏忠贤听到吴中传言黄尊素要使计诛杀自己时,顿时惊恐不已,决意一定要反将一军,让黄尊素死无葬身之地。

虽则现代人都觉得《明史》对魏忠贤一党偏见颇深,但田秀英倒认为,这一节中的“忠贤大惧”却不一定是《明史》在胡编乱造。

参照杨一清诛刘瑾的先例,黄尊素想用李实扳倒魏忠贤,确实是有一定成功几率的。

刘瑾的倒台的直接因素,就是杨一清掌握了“用宦官斗倒宦官”的正确方法,利用太监们人人都想上位当权宦的心理,成功分化了内廷。

正德初年,杨一清为陕西巡抚总制三镇军务,刘瑾因杨一清不肯依附自己而弹劾杨一清,使得杨一清被迫借病辞职。

之后,刘瑾又以“冒破边资”的罪名将杨一清逮入诏狱,幸亏杨一清得有大学士李东阳、王鏊极力论救,方才出狱致仕。

正德五年,安化王朱寘鐇谋反,明武宗诏令重新起用杨一清总制军务,与总兵官神英平叛,并命宦官张永担任督军。

却不料杨一清的西征军尚未到任,在安化王起兵仅仅十八天后,叛乱便被宁夏守臣平定了,张永得知消息后,遂将京营兵遣返,自己带五百骑前往宁夏安抚百姓。

杨一清知道张永与刘瑾素来不和,张永为正德朝的“八虎”之一,曾因不满刘瑾作为而产生矛盾,甚至曾出手殴打过刘瑾,明武宗为此还亲自劝和过两人。

故而杨一清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与张永结成了同盟,并借机献策,告诉他该如何在明武宗面前揭发刘瑾。

张永回朝献俘之后,便如杨一清所说一一照办,最终果然斗倒了刘瑾。

这样的计谋看上去很简单,好像就是打了个时间差,但实则最是狠辣。

从逮捕刘瑾到查封刘瑾在宫内外的住宅,到最后让明武宗亲自发现刘瑾藏在扇子里的匕首,每一步都需要亲近之人在明武宗身边推波助澜。

刘瑾与明武宗当时差不多已经进入了一种“老夫老妻”的状态,要不是大明不能立男皇后,那刘瑾早就成明武宗的“正宫娘娘”了,所以刘瑾干的那些“恶事”,明武宗必定早就知道。

若不是有张永那么一个对明武宗脾性了如指掌的亲近宦臣,将刘瑾所作所为一一塑造成“图谋不轨”,那刘瑾说不定能一直嚣张到明武宗驾崩呢。

这么一对照来看,李实确实是东林党目前能接触到的,最有希望担当张永这个角色的人物。

首先,李实作为明光宗从前在东宫的伴读,陪他们父子经历过国本之争,跟朱由校是有一定感情的。

其次,从李实能为朱由校精准地挑选出张皇后这件事上来看,他十分了解朱由校喜欢什么样的人,对领会圣意也有一定技巧。

最后,更重要的一点是,李实拥有东宫伴读的这一资历,他未必没有将魏忠贤取而代之的野心。

因此魏忠贤得知黄尊素的企图之后,即使明知或许是谣言,但就算是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他也不敢掉以轻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