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家奴靠不住44(1 / 2)

吴夫人又指向嫁妆单子上的另一项名目,“这是扬州城外的三十亩地,你若就嫁在扬州,心腹家人也跟了你去,这手里有了田地,总是不愁吃穿。”

所谓“心腹家人”,指的便是田家蓄养的奴婢。

正如先前所言,明代的人口买卖始终非法,拐卖良家妇女是实打实要被重判的重罪。

大明建国之初,朱元璋严令只准官宦之家役使奴婢,并在《大明律》中明文规定,“庶民之家,存养奴婢者,杖一百,即放从良。”

同时,朱元璋还对官宦之家役使奴婢的数量也予以明文限制,“公侯不过二十人,一品不过十二人,二品不过十人,三品不过八人。”

明初的奴婢来源于“贱籍”,贱籍是朱元璋在建国初厘定户籍时特意划分出来的一个群体,这类人通常为固定某些姓氏,世代操持贱业,永世不得翻身,既不能科举,也不能做官。

这类贱民主要有绍兴堕民、北京乐户、福建两广的疍户、安徽伴当、江苏丐户,以及元末军阀陈友谅、张士诚部署军队的子孙后代,洪武四大案涉案官员的妻儿,建文帝旧臣妻儿等等。

一旦成为奴婢,户籍确定下来之后就很难再变回“良人”了,且《大明律》中又有“良贱不得通婚”的法规,即奴婢只能与奴婢结婚,所生子女为家生儿,依然只得为奴婢。

故而从理论上来说,除了少数达官显贵家的奴婢,大明大部分男女仆人皆为“良人”,和主人家应该都属于“雇佣关系”,在法律上享有人身自由。

然而,实际上自宣德年间之后,由于土地兼并激烈,赋役与田租的繁重和官府的勒索,农民纷纷破产,无地流民增多,他们之中的许多人都被迫卖身,沦为奴婢。

到了晚明,虽然明初限制官员畜奴数量和禁止庶民畜奴的法令并未撤销,但无论是畜奴的阶层,还是奴婢的数量,都严重突破了明初的规定。

凡是小有家产者,无论是官绅还是庶民,无一不役使着奴婢。

只是地主们为了防止触犯禁令,便以收养义子义女的方式来买断失地农民的人身自由,使其成为自己的固定劳动资源。

即地主与失地农民在订立“卖身契”时,文书内容虽则依旧是卖身为奴,但“奴婢”这个名称却被“义子”或“义女”所取代,换汤不换药,绕弯儿钻法律空子。

毕竟朝廷的法律明文上只是禁止蓄奴,却没有禁止收养义子义女,更没有限制庶民收养义子义女的数量。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个“孝”字既然可以用来压迫亲生的孩子,自然同样也可以变本加厉地去奴役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孩子”。

这种另类的蓄奴方式风靡大江南北之后,主奴间的称呼也跟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由于大明奴婢在法律上的正式身份是“义子”、“义女”,故而在称呼主人时,便延续了对长辈的称呼,往往将主人称为“爹”、“娘”、“老爷”、“奶奶”、“太太”、“太爷”,将主人的子女称为“哥儿”、“姐儿”。

以此类推,主人称呼奴婢时,也延续了对亲属小辈的称呼,譬如将年纪较小的男仆称为“小厮”、“家童”,对于年纪稍大一些的男仆,便称为“家人”、“伴当”,将已成婚的女仆称为“家人媳妇”,对于那些未成婚的女仆,便称为“丫头”、“使女”。

晚明的家奴用途十分广泛,他们并不是只在主人身边从事家务劳动,许多失地农民成为奴婢后,照样还是男耕女织,或有一些势要之家,则专门役使男仆从事商业,经营开店。

吴夫人口中的“心腹家人”,则是指专门为田家耕种经营的男奴,他们身为田家的奴婢,自然属于田家家产的一部分,可以被主人随意处置。

吴夫人是一片爱女之心,然而田秀英听了却在想,晚明东南税收沉重,导致大量百姓携带自家的田产卖身到缙绅之家,以此避税。

不知道自家的这些“家人”中,有几个是在关键时候真正靠得住的?

怕是一个都没有!

历史上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尽而亡的消息传到江南后,受北方农民起义的影响,南方各地的家奴们亦闻风而动,喊着“铲主仆、贵贱、贫富而平之”的口号,将自家的主人捆绑起来,索要卖身契,并占据田产,散发粮食。

如此“奴变”遍及鄂、皖、苏、浙、赣等地,一时引得南方士绅们皆惶恐不安,直到清军进入江南地区,为了维护当地的统治,得到当地地主和士绅的支持,陆续剿灭各地起义的奴仆,“江南奴变”才最终得以平息。

据说,当时江南地区的奴变队伍中以“削鼻班”和“乌龙会”最为势大,尤其是兴起于金坛、溧阳的“削鼻班”最为突出。

所谓“削鼻”,并不是说这些家奴们要通过削去别人的鼻子来进行报复,而是吴俗讳奴为鼻,江南地主为了避讳通常以鼻指代家奴。

因此起义家奴们自称“削鼻”,是要力图削掉他们自己奴仆的身份和世籍。

然而讽刺的是,这些以削鼻为名、力图摆脱贱籍的家奴,最终被入关的清军击败后,清军对他们的惩罚,确实是真的削掉了他们的鼻子,并斩首示众。

田秀英这时发现,从婚恋的角度来讲,她第一世能嫁给朱由检,还真是经各方面综合考量之后的最优解。

倘或她嫁的是扬州城内某位门当户对的缙绅豪族,那仅就顺治元年时的“明末奴变”与顺治二年四月时的“扬州十日”这两次屠杀洗劫,就足以让她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她家说不定都甚至挨不到多尔衮在顺治二年五月第二次颁布“剃发易服”令,以及接下来发生在顺治二年七月时的“嘉定三屠”。

正所谓“阶级矛盾”大于“民族矛盾”,同志跟同胞从来都不是一回事。

如果明末江南地主能像东汉豪强一样有效组织起家奴来反抗满清,那徐霞客一家就不会在“奴变”中被灭了满门了。

田秀英看着那一串长长的嫁妆单子,心里一时竟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儿。

一般网文女主的普遍困境是“雌竞失败”,或者“遇人不淑”,总而言之就是没能成功嫁个好男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