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1 / 1)

可有一首诗却如白月光般,让岳清念念不忘了许多年——王昌龄的《出塞》。每每想起来,岳清就总觉得少时场景仿若刚刚发生,又仿若这小半生似乎只是一场梦,而自己也还是当初那个无忧无虑、不谙世事,却能安心读书背诗的孩童!终究还是有些美好的回忆的啊,不说仿若春暖花开,但也是有那么几瞬的海阔天空的,只是终究不能真正达到那样的高度罢了!

当时在讲台上给语文老师背诗的就是先前提过的那位瘦瘦白白的,背诗背得特别快的那个男生,而《出塞》便是他那次要背的诗。当时岳清自己也注意到了,虽说还在背着自己的内容,可余光总是忍不住地往讲台那边瞄——他怎么又上去背诗了,背到哪儿首诗了?他们当时背的诗都是同一本书上的,也就是先前提到的学校宣传买的那一套书的其中一本。旁边另一列的第一排,那时也正坐着一位和岳清“志同道合”的“背诗人”。只是岳清实在记不得那个同学是本来就坐在那儿的,还是因为背诗和别人暂时换的位置,只记得是一个男生。相对于岳清的“偷偷摸摸”而言,他这个等着下一个跟老师背诗的人就显得……明目张胆许多了——直接充当起了“捧场的”。

他刚换完位置背完一首诗,正准备跟老师背的时候,那个瘦瘦白白的男生就站在讲台上了,他那叫一个哀怨啊!面上还一脸笑呵呵地跟人打着招呼——这么快又来了,你背到哪儿了,这背书速度杠杠的呀……要不是老师当时撇了他一眼,他恐怕就要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了。而在人家开始背诗后,他直接就撑着脸“盯”了起来,就快趴在讲台上了,一直在无意识地往讲台方向慢慢前进着。可能那位背诗的男生也注意到了,转头瞪了他一眼。

结果,在岳清两人聚精会神地“盯梢”下,那个瘦瘦白白的男生背完了诗名就开始……磕磕巴巴了起来,直接卡在了第一句上。由于讲台那边的那三个人(语文老师和那两个同学)更为醒目,岳清也愈发大胆了,直接就偏头往那边看了过去。可能语文老师也注意到岳清两人了,也觉得可能他是太紧张了,就直接将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完整地给他说了出来。然后,他又开始……磕磕巴巴起第二句来了。虽然不知道那个瘦瘦白白的男生和等着下一个背诗的男生到底急不急,反正岳清倒是挺急的。这要背到什么时候呀?如果说刚开始是有些想笑的话,那么那个时候就完全笑不出来了,完了——岳清感觉自己正在背的诗也快忘得差不多了。

虽然岳清还是忍不住往讲台那边注意着,而另一个等着背诗的男生就已经肆意张狂地笑出声了,笑得岳清也忍不住想笑。不过岳清觉得下课后那个正在背诗的男生一定会找那个大笑的男生算账的,毕竟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好。平时经常能看到他们俩“勾肩搭背”地站着,走着,闹着……岳清悄悄瞥了一眼身旁越笑越开心,越笑越猖狂的男生,心中为他默哀了几秒钟。等会儿下课,她可得拉着好姐妹去看热闹,嘿,记下来,等会儿下课了,她可别忘了这事儿。岳清用铅笔随手在那一页纸上写着“看热闹”三个字,然后继续心不在焉地背着自己的诗。

突然岳清听到“人未还”三个字,诧异地看向站在讲台上正在背诗的男生——咦,第二句背出来了,又低头看了看刚刚找到那一页的那一首诗,轻声读了下后两句。感觉这后两句应该会稍微好背一些,读起来也太顺了吧,结果……岳清刚收回思绪重新注意讲台那边时,却发现那个男生又在……磕磕巴巴,艰艰难难地度过关卡了。现在是第三关,下面还有一关,不是吧,岳清突然有些愣住了,不会吧……

岳清真真是如坐针毡,度秒如年,突然感觉有一股不知名的气儿卡在嗓子眼儿处。抿了抿嘴唇,在几秒钟的静默之后,难得大大方方往讲台那边看去,不急不缓地轻声说道——但使龙城飞将在。只是话一说出口,岳清就为自己的冲动感到不住的后悔。就在那时,另一道声音出现,自然是之前那个准备下一个背诗的男生,慢悠悠地开口接道——不教胡马度阴山,掷地有声而信心满满。说完还得意洋洋地挑衅般看了讲台上的好友一眼呢,而讲台上的男生脸色却没有多少变化,嘴角甚至还有一些笑意。语文老师似乎也终于忍不住轻笑了起来,看了看旁边的男生,又看了看下面笑得轻狂的男生,又看了看拼命抿着唇却还是“溢”出些许星星点点笑意的岳清,最后重新看向身旁的男生,温声开口道——好了,你再下去背背吧,背得……不太熟!然后那个男生便接过老师递过来的书,转身看了岳清两人一眼,就下去了。

想到这里,岳清已经止不住嘴角的笑意了,不仅是因为当时有趣和谐的场面,更是因为事情过后的有趣和谐——实在是让人艳羡,岳清甚至都觉得自己过去的小家子气都不配那么好的境地。如今却终是成了过往,配不上的最美最好的过往了吧!

至于先前提到的六年级时的“熠熠生辉”,实在是一场“奇奇怪怪”的悲哀。到了六年级时,岳清放学回家后就只能边看电视边做作业了——曾经放学后的成群结伴,放下书包后立刻跑到屋后玩耍场地时的百米冲刺速度,更别说周末的各种游戏……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甚至于之前卡在最后一个名额得到那份奖励,也是因为其中有一两个同学后来不怎么背诗了,也和岳清他们不怎么往来亲近了。而在岳清的邻居伙伴当中,大一年级的升了学,去了远地读书;小一年级的有了新的朋友,从班里到家里;而同一年级的却也再没了共同话题,有的有了手机,没手机的只能看电视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