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183(1 / 2)

  赵氏知道关也关不住她,深恨女大不中留,第二日又收拾了东西,回到了青神。

  苏轼的信还在赵家书籍铺没送出去,王弗一回青神,赵家书籍铺的大掌柜就把信送到了王弗手上。

  “十娘,知你病愈,为兄喜不自胜,求神拜佛,终夜辗转而不能眠。上苍怜我,得遇十娘于微时,相知相交八年,自垂髫而渐弱冠,一生所幸也。惟愿余生长夜更漏,得与十娘共度。阿娘已上门提亲,眉山事了,速速归家,为兄翘首以盼。”

  王弗不自觉地笑了出来,掂了掂信封,发现还有些重量,打开一看,竟然是一对衰败的石榴花。几乎是一瞬间,王弗就明白了苏轼的意思,小心翼翼地把那对石榴花收了起来。

  庭前春雨如酥,院子里的石榴花历经风雨,零落满地,化作了红泥。檐下有一只迷途的斑鸠,望着天际,偶尔回身啄啄自己湿透了的羽毛。

  王弗决定了的事,谁也劝不动,王方疼爱她,又对苏轼这个学生很是满意,虽然有些不快的事发生,但苏轼终归是他最优秀的学生。既然他们俩心意相通,王方也没必要阻拦,

  反而亲自去苏家找苏洵谈话。

  两家长辈见了面,谁也不愿先开口,出于对苏洵才华的欣赏,王方主动说:“婚姻之事,本是结两姓之好,和仲虽鲁莽了些,好在他能与十娘赤诚相待。十娘与和仲自幼相识,青梅竹马,原是好事,但和仲天资卓越,日后前途无量,我家十娘不是什么高门贵女,本不想攀附他这棵大树。”

  苏洵听他说得诚恳,自己也不好意思起来,这几年来,苏家受王家帮助颇多,两家关系也很好,尤其同门授课,他对王方的课程也有了一些了解,其实对他很是钦佩,在此之前,他并不是不同意苏轼与王弗的婚事,只是事出突然,与他的设想不太相符。

  但既然双方诚心诚意要议亲,往日的小恩怨也应该放下来,苏洵便说:“其实和仲与十娘很是相配,只是先前有些误会,才弄成了如今这副局面,既然孩子们两情相悦,又到了该成婚的年纪,不如就此定下婚期,内子也好早早准备起来。”

  程氏毕竟是官宦人家出身,各项礼仪都很得体,即使心中还有些埋怨,却不会在旁人面前表露出来,她与赵氏商量好了下定事宜,客客气气地把人送了出去。

  随后便是十分复杂的婚礼流程,为显尊重,也为了消除流言带来的负面影响,苏家按着蜀地最好的婚礼配置来办,就连赵氏都无可挑剔。不过赌气之下,她给王浮预备嫁妆时,就多了几分攀比之心,力求样样做到不输程氏。

  王弗已经见识过许多婚礼,甚至亲自帮赵氏布置过二娘、三娘的婚礼,轮到她出嫁了,反而被勒令不能参与婚礼的布置。

  祖母亲自出山,为这个她最喜欢的孙女儿,拍板了嫁妆、陪嫁的产业和下人、婚房的布置等大小事宜。嫁出去的二娘和三娘,日夜兼程,从外地赶了回来,在应天书院勤学苦读的王琨,也暂时放下了书本,赶回来参加她的婚礼。

  “咱们家的一切,是从十娘那里得来的,人不能忘本,她的东西,就让她都带走吧,她给我们留下了更加珍贵的东西啊!”给她制定嫁妆册子的前一晚,除王弗之外,家里所有人都齐聚一堂。

  祖母指着王方说:“她给了你算学的知识,一个乖巧听话的好女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