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自然算法(1 / 2)

嬴政想到自己一上线,就得去傻乎乎地撸猫,心里也是千百个不情愿,他这段时间刻意钻研起了驾驶证。

这天,他一老早就拉住了屈原,“屈大夫,朕近日有个疑问,百思不得其解,要不您帮帮朕?”

在人类世界里,“老师出题,学生求解”是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

物理学家们却发现了异常,就像老师出的题目会有标准答案一样,即使在探索未知世界时,也会发现这种“标准答案”。

例如:在同一纬度下,用不同物体所受重力除以物体的质量(密度乘以体积),可以得到一个定值。事后,人类给这个定值命名为重力加速度,用小写“g”表示。

再经过对重力加速度的层层解剖,牛顿建立了万有引力模型,发现重力也无非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并推导出了引力常数,大写“G”。更奇怪的是,在地球上推导出来的“G”值,竟可以推向太阳系,以至银河系。

这个不变的“G”到底是怎么回事?仿佛上帝就是那个出题的老师,物理学家是做题的学生。

无独有偶,爱因斯坦同样发现上帝手中的另一个数字。他将物体携带的能量,除以物体的质量后,发现了同样的常数,而这个常数正好是光速的平方。

物理学家们不禁感叹,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屈原看完他的演示,也若有所思,“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包括《论语》都是建立在一问一答的逻辑思考之上的,你说的没有错。至于这个定值,我也在思考。”

嬴政不屑,“重复的话就不必说了,朕要的是答案,写在《秦观》里面的答案。”

“是真的吗?《秦观》里面怕不是要写满猫语了。”

嬴政马上火冒三丈,“说起这个,朕一肚子火。等哪天朕学会了编程,马上把小黄改成最先进的战斗机器人。”

闻讯,馆长也赶来了,带来了一块电脑硬盘,“我早上收到了一个快递,是一位生物学家林晨的硬盘,需要二位协同看看。”

与数学、物理这种一是一、二是二不同,生物学研究的是地球上所有活着的东西,包含有植物、动物、真菌,甚至还有连细胞结构都不具备的病毒。

这日,他与自己的AI本草聊着天,“你说,生物圈真是人造的吗?”

本草答,“人类暂且不具备制造生命体的能力。”

“我说的人,不是特指人类,就是一种...”林晨顿了顿,思考良久,也说不出来。

不可否认,人类的语言还是不够丰富,在细分领域,还是需要不停地造词。

本草倒是替他回答了,“您说的可能是,类人体。在神学上,他们被称为女娲、耶和华等。”

“对对对,就是你说的这个。你觉得他们存在吗?”

本草并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展示了量子计算机的最新研究成果。

蚊子每次产卵3000枚,青蛙每次产卵200枚,蛇每次产卵30枚,鹰每次产卵10枚。这种随着食物链层层上升,产卵数量逐渐减少的规律,人类生物学家也有注意到这种规律。但因存在“鹰饿极了,也会主动捕食蛙类或其他动物”的交叉情况,总是无法求出准确的公式。

量子计算机也做过多次尝试,也是无法求解出。但它根据环境的气温、降雨量、受污染程度等等,却求解出了七大洲的最大人类容载量,并命名为“K”。数据显示,K值最大的非洲,其次是南美,再是亚洲,北美和欧洲则最低。

返回